李凯
上海新百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999
摘要:本文介绍了某在建工程地下室上浮的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复核整体结构布置、承重体系和构件尺寸,测量地下室底板相对高差情况,测量地下室框架柱的倾斜情况,调查地下室局部区域主体结构受上浮影响区域的裂缝情况,进行局部抗浮验算。最后对地下室上浮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本文所述检测鉴定的方法、过程和建议措施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地下室上浮;检测;加固;不均匀沉降;裂缝
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由于春节期间停工,某在建工程地下室顶部覆土未完工,期间受雨水天气影响,地下室底板出现局部上浮情况,考虑到地下室上浮对地下室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对本项目地下室局部区域开展上浮专项检测。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3746 m2,总建筑面积约192303.37 m2,设一层地下室,地上主要建筑有9幢18-24层的高层住宅、1幢9层商办楼、3幢2层商业楼及垃圾房、KT站、门卫等附属设施。其中地下车库为地下一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1259.63 m2,本次检测地下室范围平面示意图见图 1。地下车库平面不规则,柱距多为8.4 m、6.3 m等。根据设计图纸,本次检测区域地下室底板和顶板间的净高多为3.6 m,地下室顶板最大覆土厚度为3.0 m,最小覆土厚度为1.50 m(覆土顶面标高为-0.15 m)。地下室上部为小区集中绿地。桩基主要为承台-桩基础,地库区域柱下承台多为矩形,平面尺寸多为2200×2200mm,高度多为800mm,原设计桩为抗压兼抗拔桩(ZH1),桩截面尺寸为400×400mm,桩型号为HKFZ-AB400(200)-13+12,桩长25 m,单桩抗压承载力设计值890kN,桩端持力层为灰色粉质粘土与砂质粉土层,单桩抗拔承载力设计值为270kN。框架柱截面多为600×600mm,框架柱纵筋直径多采用22 mm等,柱箍筋多为8@100/200等。框架梁截面尺寸多为300×700mm、500×800 mm等,纵筋直径多为25mm,箍筋直径多为8@100/200等。次梁截面为250×500 mm,纵筋直径为22mm,箍筋多为8@200。地下室底板厚度多为500mm,基础底板顶面标高-5.500m。地下室顶板采用主次梁结构,顶板厚度多为250mm,顶板标高-1.65m。地下车库结构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均为C35,抗渗等级为P6。
图 1 地下室检测范围平面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本次检测地下室区域)
2 检测内容和结果
为了解目前地下室上浮的影响和结构情况,根据相关检测规范[1-7],开展检测。
2.1 结构体系、结构构件尺寸复核
现场对地下室结构体系进行了复核,房屋的结构体系形式、结构构件等与原设计基本相符。房屋的平面轴线尺寸、层高等总体上与原设计基本相符。对本次检测范围内地下室框架梁、柱截面尺寸进行了复核,受检区域地下室梁、柱截面尺寸与原设计基本相符。
2.2 地下室柱垂直度测量
根据现场测量条件,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用全站仪(型号STS-762R8,编号FJ-46)测量房屋地下室框架柱的相对垂直度,测量结果包括原始施工误差、测量误差和累计总体变形在内,测量结果如图 2所示。各框架柱东西向及南北向倾斜趋势无明显规律,东西向倾斜率在0.28~4.76‰之间;南北向倾斜率在0.29~3.11‰之间,总体上受检区域地下室柱倾斜率不大。
图 2 柱垂直度测量结果
2.3 地下室顶板相对高差测量
根据现场测量条件,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用全站仪(型号STS-762R8,编号FJ-46)测量地下室底板的相对高差来反映不均匀沉降情况,测量结果包括原始施工误差、测量误差和累计总体变形在内,详见图 3所示。地下室底板相对高差测量结果表明,东西向及南北向不均匀沉降无明显规律。
图 3 地下室底板相对高差示意图(注:图中数据表示底板地坪相对高差,单位为mm,负号表示相对较低)
2.4 地下室裂缝情况调查
(1)地下室柱裂缝
大量框架柱可见斜向裂缝、水平裂缝以及施工裂缝,典型柱裂缝形态如图 4所示。
图 4 (A-17)/(A-S’)柱上方距梁底20 mm处可见施工接缝,δ≈1.0 mm,下方150 mm处一条水平缝,δ≈0.3 mm)地下室框架梁裂缝
(2)地下室梁裂缝
部分梁侧出现竖向裂缝,典型梁裂缝如图 5所示。
图 5 (A-26)-(A-29)/(A-J’)梁北面距西侧柱600mm范围内两条竖向缝,裂缝宽度分别为δ≈0.1mm、0.2mm,南面及底面无裂缝
3)地下室顶板裂缝
现场检测时地下室顶板板底裂缝多处已进行裂缝修复,从现场检测结果来看,顶板板底裂缝多为斜裂缝或东西向分布的水平裂缝,裂缝宽度多为0.1~0.25mm,顶板板底裂缝分布情况见图 6。
图 6 顶板裂缝位置平面示意图
3 分析与评估
3.1 房屋现状检测及评估
现场对房屋的地下室结构体系进行复核,结果表明受检区域地下室的结构体系、梁柱的布置等与原设计基本相符。各框架柱东西向及南北向倾斜趋势无明显规律,东西向倾斜率在0.28~4.76‰之间;南北向倾斜率在0.29~3.11‰之间。对地下室底板相对高差测量结果表明,东西向及南北向不均匀沉降无明显规律,目前地下室底板的最大高差为63 mm。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监测数据表明,大部分监测点沉降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回落现象。地下室顶板板底、框架柱部分位置存在裂缝,少数框架梁侧面也存在竖向裂缝。地下室受检区域框架柱柱顶与梁交接处存在施工接缝,裂缝宽度在δ≈0.3 mm~2.0 mm之间。其中(A-23)/(A-L’)、(A-16)/(A-U’)、(A-14)/(A-Q’)、(A-16)/(A-S’)、(A-17)/(A-S’)轴柱顶裂缝相对明显。地下室受检区域少数框架梁端部侧面存在竖向裂缝,裂缝最大宽度在0.1 mm~0.25 mm之间。现场检测时地下室顶板板底裂缝已进行部分裂缝修复,从现场检测结果来看,顶板板底裂缝多为斜裂缝或东西走向的裂缝,宽度多为0.1~0.25mm。
3.2 地下室局部上浮评估
对局部范围进行抗浮验算,由于地下室上浮时可能造成抗拔桩破坏,故本次验算并不考虑抗拔桩的作用,仅考虑覆土的作用,计算时选取最不利位置的覆土,验算结果表明,局部重力与浮力基本相当,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约为1.00,小于规范要求1.05,抗浮不满足要求。综上所述,目前地下室顶板完成覆土后,受检区域不能满足最不利情况下的局部抗浮要求,且目前地下室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裂缝现象,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维修及加固处理。
3.3 建议措施
建议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地下室局部范围内抗浮能力。对于受检区域框架柱、框架梁、楼板存在裂缝情况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相关要求进行修复,对于裂缝宽度ω≤0.2mm,可采用表面封闭法进行处理,裂缝宽度0.2mm<ω≤1.5mm,可采用注浆法进行修复。对于轴柱顶建议先采用环氧树脂注浆法进行裂缝修补,然后采用外包碳纤维或其他可行的方式进行处理。房屋在修复和后续使用中,如发现安全隐患部位,应及时通知本站及相关单位,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4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地下室局部区域上浮进行专项检测,主要结论如下
(1) 现场对房屋的地下室结构体系进行复核,结果表明受检区域地下室的结构体系、梁柱的布置等与原设计基本相符。
(2) 变形测量结果表明,各框架柱东西向及南北向倾斜趋势无明显规律,东西向倾斜率在0.28~4.76‰之间,南北向倾斜率在0.29~3.11‰之间。对地下室底板相对高差测量结果表明,东西向及南北向不均匀沉降无明显规律,框架柱倾斜率不大,地下室底板相对高差总体上不大。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监测数据表明,目前大部分监测点已回落,目前沉降已基本稳定。
(3) 裂缝调查结果表明,受检区域地下室框架柱柱顶部分施工接缝较明显,少数框架梁端部侧面也存在竖向裂缝,部分楼板板底存在水平或斜裂缝。
(4) 进行局部抗浮计算时,不考虑抗拔桩的作用,仅考虑覆土的作用,计算时选取最不利位置的覆土,验算结果表明,局部地下室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约为1.00,小于规范要求1.05,受检区域地下室局部抗浮不满足要求。
综上所述,目前地下室顶板完成覆土后,受检区域地下室不满足最不利情况下的局部抗浮要求,且地下室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裂缝现象,建议对这些问题进行维修及加固处理。
参考文献:
[1]DG/TJ 08-79—2008, 房屋质量检测规程[S].
[2]GB/T 50344—200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3]DG/TJ 08-804—2005, 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S].
[4]JGJ 8—2016,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5]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6]DGJ 08-11—2010,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7]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