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惯
广西区来宾市武宣县通挽镇中学 545903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古诗词中蕴含着语言的音韵美与诗词的意境美,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可深入地体会到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趣,并能够从中获得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笔者在古诗词鉴赏教学实践研究中总结出了几点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以供参考。下面本文就以《黄鹤楼》这首古诗词为例来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所在,古诗词的学习能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当中,教师可通过应用多样化的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来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课堂,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古诗词的主题思想与丰富内涵,有效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当中,了解古诗词的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很容易导致对诗词鉴赏较浅薄,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这一层面上。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赏析古代诗词,养成在鉴赏古诗词前先了解其历史背景的良好学习习惯。
以《黄鹤楼》为例,黄鹤楼建于公元223年,即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传说它是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的目标,筑城为守,建楼瞭望。到了唐代,黄鹤楼的军事性质逐渐演变成了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黄鹤楼》的具体创作时间无法考证,因其在武昌的黄鹤山得名。传说中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由此而过(见《齐谐记》);也有人说是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是从楼名的由来写成的。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了眼前的风景,触景生情,创作了此诗。
二、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而不同的人生经历往往会致使其所做诗歌的题材、风格或是思想内容的变化。比较典型的作者有李煜、李清照、李商隐等。他们前期的作品同后期的诗词几乎判若两人。同样,诗人身处于不同的时代,其诗的主题、风格也会迥然不同。如生活在开元盛世的诗仙李白,目之所及皆是盛唐时期的物华天宝,国力强盛。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风雨飘摇时期的诗圣杜甫,凝视着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其创作的诗歌则体现出了一种深入社会、关心政治和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由此可见,熟悉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学生能更深地理解诗歌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条件。
《黄鹤楼》的作者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他原籍博陵的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曾任许州扶沟县尉。游历天下后,在天宝九年前后担任过监察御史,最终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去世。崔颢以才华著称,他喜欢喝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他的诗情志浮艳。后来,他游山玩水,体验边塞,精神视野开阔,风格变得雄浑自然。他性情端正,思维敏捷,作品热情豪放,气势恢宏。他所著的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三、掌握作品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融情于景、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对比、因情造景、正衬(烘托)等。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详细讲授关于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具体含义以及在解题时的使用方法。
以《黄鹤楼》为例,《黄鹤楼》既有风景描写,又有抒情表达。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这首诗从楼的命名起源开始,借鉴传说,然后生发开去。仙人驾鹤,原本属于虚无,现在以无当作有,说其“一去不复返”,会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的遗憾;仙去楼空,只剩下天上的白云,尽显人间的无限情怀。诗人写下了当时登黄鹤楼的人们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四、抓住诗眼、找出意象并分析意境
诗词的语言较简洁精炼,古代诗人或词人在写作时最是讲究“炼字”。在一句诗词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是一个词,在一般的情况下以动词或是形容词居多。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宋祁的《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这些诗眼就能让诗歌形象生动,境界全出。而在诗作中作者描写的景象、所示之物,这种作者咏物所言的“志”、借景以抒的“情”就可以与比较客观的“象”完美结合。
中国古诗词中的大部分意象往往都是经过多次创作后约定俗成并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梅花在诗词里一般都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而月亮一般就会代表诗词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至于“鸿雁”就是作为信使存在于诗词中。了解到了诗词中的意象,也能够更便捷地融入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解诗答题。
在《黄鹤楼》的鉴赏中,全诗的诗眼是个“愁”。诗中的“愁”字清晰而直接地确立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作者的忧愁怀念之情。《黄鹤楼》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诗中的意境不容忽视。“白云千载空悠悠”有着完美的意境,当你远远望向天空时,黄鹤已经不见了,只有白云在悠悠荡荡。这句诗渲染了广阔而悠远的意境。白云飘渺而虚幻,感到往昔似梦,流露出一丝惆怅,却又透着潇洒。它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常年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忧伤。这首诗虽然充满了乡愁,但却用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画面和恢弘的气象,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和瑰宝,是民族文化血脉,是民族精神食粮,应当被代代传承下去。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并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感受古诗词深层次抒发的情感—景物描写所寄托的感情、意象所表达的志向、抒发的胸襟等等。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在教导初中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逐步提升其古诗词鉴赏的综合能力。在电子产品日益充斥生活各个角落,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生活生产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这注定不是一个能轻易完成的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师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顾晓芸.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9.
[2]林玲.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D].扬州大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