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玺 李巧 刘煜
资阳市雁江区第七小学 6413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语文教学就能够体现出创造性和文化意味。将本土“酱香文化”有效地融入课内、课外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本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入
【正文】
一、本土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在国家“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号召下,学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本土文化育人活动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都是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让学生粗浅掌握并学会本土文化产品的制作工艺,达成知识与技能的单一性目标,这与国家“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相违背。
资阳市本土酱香文化系列产品不仅知名度高,具有推广价值,而且产品制作工艺和匠人精神世代相传,具有育人价值。将本土“酱香文化”有效地融入课内、课外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能继承和弘扬本土“酱香文化”,也能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实现本土文化育人的目标,这就解决了本土文化传承中偏重于知识技能学习的问题。
二、本土“酱香文化”融入课内语文教学
(一)与习作教学相融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中明确提出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我们就可以将本土“酱香文化”有效融入到该习作单元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蚕豆种植、青椒种植,做好观察记录。四年级上册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进一步提高,在第三单元中明确提出了表达要求: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我们可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连续观察,如:观察蚕豆、青椒一周内茎叶的变化,大小的变化,颜色的变化,有无开花、结果等,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蚕豆和青椒,帮助他们写好观察日记。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酱香工厂,指导学生将自己参观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开展“酱香美,家乡情”主题征文活动。在种植活动中,认识蚕豆生长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作文创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审美能力,文献收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与文本教学相融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事物提出的语文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我们可以将本土“酱香文化”有效融入该单元的文本教学中来,如在《松鼠》一课中,教师在教授了基本的说明方法后,可做适当的课后延伸,让学生了解酱香特产(临江寺豆瓣、两节山老酒、中和醋),搜集有关“酱香文化”的资料,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多角度地介绍特产,在实践中落实教学目标。在介绍酱香特产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匠人们在生产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耐心、专心、精心的优秀品质。
(三)与口语交际相融
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介绍本土“酱香文化”,如“临江寺豆瓣”的发展历史、“两节山老酒”的制作流程、“中和醋”配料等;让学生扮演匠人的角色讲述动人的事迹;让学生当导游介绍酱香工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悟匠人们勤劳、诚信、耐心、自信的品质。
(四)与综合实践相融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将本土“酱香文化”融入到综合实践中,可有效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以“酱香美,家乡情”为主题的故事汇编,绘制酱香文化手抄报,制作“临江寺豆瓣酱”海报,设计“临江寺豆瓣酱”广告词,创作“两节山老酒”推荐词,编写“中和醋”宣传语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解决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教育应该是有生命,有温度,更有灵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精神的弘扬,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与本土“酱香文化”融合式育人的方式,在“酱香文化”浸润下,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学的品质,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本土“酱香文化”延伸课外语文教学
仅靠课堂融入本土文化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贯穿本土文化的教学。
(一)利用本土“酱香文化”读本,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本土文化。
(二)班级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本土“酱香文化”。比如每个班级以弘扬本土“酱香文化”为主题制作黑板报;校园内所有橱窗、过道里的黑板报也要以本土“酱香文化”为内容。学生耳濡目染,本土“酱香文化”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三)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报学生创作的关于本土“酱香文化”的文章、宣传语、广告词等,利用媒体来宣传本土“酱香文化”。
本土文化源自我们身边,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如果能结合本土文化的核心要素,将本土“酱香文化”有效融入课内、课外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把他们带向更深远、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