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对联传承文化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冉丽 雷艳
[导读] 对联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环
        冉丽  雷艳
        十堰市第一中学

        【摘要】对联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高考中,拟写对联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写作对联的实践中习得让语言更加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方法,从而提升整体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以课本资源为依托,深挖细嚼,在活动中点燃学生“咬文嚼字”的激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对联;品评情节人物;对联创作    
        对联之美,美在其形,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联之美,美在其神,凝练传神,言简意深。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学写对联,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学生在写对联的过程中,推敲斟酌,切磋琢磨,如琢玉亦是琢己。老师在教学与活动中应有意识结合教材,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在浸入式教学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在品评情节与人物中,抓“神”求“真”,写好对联
        1、立足课本多思考,深入探究有惊喜。语文课本里有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孔孟老庄先秦诸子百家到鲁迅冰心老舍茅盾铁凝,从诗词歌赋到小说散文杂文,从抒发个人微志到展示人生百态。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为学生准备的值得细品的饕餮盛宴,品后让人口齿生香,回味无穷。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么好的文章来学写对联呢?我想在情节和人物的品评中,提炼关键词尤为重要。准确概括事、物、人的本质特征,呈现其独特的一面,是写好课本对联的第一步。
        在学习《雷雨》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繁漪这个人物的理解非常狭隘,往往给她贴上“坏、不守规矩”的标签便草草了事。为此,在整本阅读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进行课堂设计,借助拟写对联活动,引导学生对任务形成更准确的认知。导入新课时,我首先抛出上联:富家小姐书香盈袖追求爱情僭人伦。借助对联展示出繁漪的富家出身、受过新式教育的背景,以及她对“爱情”的追求与悖离人伦之处。学生在进行了全剧阅读后,结合人物关系对出下联——公馆夫人嗔怪满腹向往自由赏孤芳;横批——错嫁。从对联看,学生关注到了繁漪最后孤独终老的结局。为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这个人物,我用关键词补充繁漪形象:疯狂的、激烈的、执拗的、乖戾的、冷漠的、任性的、自私的、狠毒的、不择手段的、有破坏力的。学生对此表示非常认同,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概括出了人物特征和研究人物的方法:繁漪有最极端的爱与最极端的恨【1】。从作品出发,理解她的“爱与恨”,必须抓住两个矛盾:繁漪和周朴园的矛盾、繁漪和周萍的矛盾。借助矛盾分析,学生又创作出了对联:体面父亲表里不一,懦弱儿子明暗难谐。他们认识到周萍是另一个周朴园,繁漪的悲剧是注定的:失身份是其一,封建且罪恶的家庭和社会才是根源。课堂上,师生从反面的探讨中拾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追求爱情的前提是自尊、自爱、自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是治国安邦齐家修身的不二圭臬。“仁”要求我们“恻隐之心不可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针对繁漪以伤害他人的方式追逐个人的情感幸福的行为,我又给出上联:命运如网偏缠繁漪敢蚍蜉撼树用力反抗,让人怜悯。学生顺利对出下联:仇心如蛇生吞无辜困兽血斗宣泄报复,实在愤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知人物是核心,“对联”的创作与研讨是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2、归纳总结得妙招,适时训练结硕果。运用对联研究人物的实践,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老师趁热打铁抛出问题:在情节设置中“周公馆”象征封建且罪恶的家庭,象征旧社会。请根据上联“周公馆,一座囹圄,困几代悲欢离合”对出下联。学生一番讨论之后,给出“暴风雨,一把利剑,斩两家恩怨情仇”的精彩结论。最后师生共同创作一副对联——上联:两代人爱恨纠葛上演孽债戏剧。

下联:三十年恩怨错杂展现复杂人生。
        课堂被彻底激活,学生更是自主提出问题——剧中谁是作者曹禺所说的“最具雷雨性格的人”呢?小组合作找到方法:从情节、人物性格、名字品评上进行人物研究。得出认知如下:
        “最具雷雨性格的人”是繁漪,繁漪便是“雷雨”。蘩漪,蘩,多也,漪,水之纹也。蘩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 便是荡涤切的“雷雨”。 她的痛苦最深,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疾,最猛,就像雷雨。 她是线索,她的愤激之语也往往是剧本的破题之处【2】。这时学生奉献出精彩的上联:庭院深,蘩漪如花落枯萎踏歧途。我对出下联:雷雨震,猛浪如兽来凶狠斩恩仇。整节课高效推进,在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二、在学联活动中,融入真实情境,升华智慧。
        荀子曾云:行高于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也能直接服务于课内教学。学校举办各种丰富的活动,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品德等。而每年定期开展的写对联活动就是这样的好的形式。学生参与其中,展示才,老师点拨修改,共呈美联。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语文教学“传播传统文化的功能”。且看:
        (上联)晨光熹微照前路   (下联)银月朦胧染归途  (横批)任重道远
        (上联)梨花之宴齐欢庆   (下联)辉煌复兴看二三  (横批)年少衣锦
        (上联)小小三班诸子百家皆过客   (下联)皇皇市一三才万物都能容
        (横批)聚天下精华
        (上联)夺桂冠吾辈不辞   (下联)正学风五班当先   (横批)舍五其谁
        (上联)钾钙镁铸铮铮骨, (下联)氕氘氚成凛凛风。 (横批)终为栋梁
        (上联)漫漫学路踏脚下   (下联)悠悠墨香盈心间   (横批)初心不改
        (上联)武当山下书声朗朗  (下联)车城大地学子建功 (横批)一中复兴
        (上联)巾帼挥洒书奇志    (下联)须眉杖笔写华章  (横批)不负韶华
        (上联)手持书卷迎新岁    (下联)口吐诗文皆成章  (横批)同学少年
         可以说,在活动中,这些后浪们奔涌的姿态,真让人羡煞矣。后辈如此,我辈慰哉。
        结语:素质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夯实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中华悠久的文明,将优良的传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3】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学习与生活的很多方面,融合在学生的成长中。本文主要是从高中教师与高中学生的互动关系中去探讨怎样促进学生书写对联能力的提升。从而让学生从要我学更好地转变为我想学,我要学。让其主动承担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任务。更为以后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玲.寻求个性解放的女性,《文学评论》
【2】臧恩钰,《中国名著导读之<雷雨>》,辽宁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王小娟、边婷婷,文化的传承,《西部素质教育》 2015年第1卷第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