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琳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中学
课堂上的“声音”是智慧的和声,能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课堂上的“声音”如火花,可以照亮学生跳跃的思维;课堂上的“声音”如雄鹰,能够展现学生翱翔知识殿堂的翅膀。
众所周知,课堂上的声音十分可贵,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而湮没了学生的声音的情况越来越多。整个课堂只见教师挥汗如雨、酣畅淋漓地讲解,学生的思维却跟不上授课教师的思维,课堂授课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成了孤独的“独白者”。一节没有学生参与思考的课堂是残缺的,一节没有学生声音的课堂是不完满的。而倾听又是课堂互动的前提,没有倾听,教师无从了解学生的思想,无从开启学生的智慧;课堂上如果缺少师生互动的声音,学生无从展现自己探究的热情和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怎能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堂怎么能绽放出智慧的奇葩?
因此,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声音”,要想让课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教师,必须要捕捉到学生的智慧的“声音”。
一、捕捉“个性”的声音,珍视课堂资源
课堂模式过于死板,一定程度上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很多教师往往根据教案照本宣科,课堂上一丝不苟、不枝不蔓。这样的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不同的声音和求索的眼神,有的教师即使听到不同的见解,也不愿打断设定好的思路程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避而不问,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很多宝贵的“生成性”的课堂资源,压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扼杀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十分让人痛心。
在讲授《屈原列传》时,屈原在楚都被攻陷之后投身汨罗而死,我就此指导学生思考理解屈原的高洁品质和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但有的学生对他的死却不以为然。有学生认为“屈原的死是一种逃避”,并举出司马迁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例子,认为屈原应珍视生命,以图有为。我意识到这种看法对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很有价值。对此我引导学生思考二人理想的不同,司马迁继承父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报任安书》中说他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写史著书以传后人是他的理想,为此他可以忍辱苟活于世;而屈原不同,他的理想是圣君贤臣,强大楚国,当理想破灭信仰坍塌,生命固然重要,但“哀莫大于心死”,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以死践志。二人人生观世界观不同,面对生死的选择也不同,但同样让人尊敬。
捕捉这种“个性”的声音,让我发现了学生思想的宽度,他们对待“生”和“死”的看法已经与前几代人完全不同,他们更看重生命的珍贵,考虑问题更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这种声音让我发现了备课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既拓展了课堂内容,又深挖了教材,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二、捕捉“深刻”的声音,丰富课堂内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想也是千姿百态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声音。这其中可能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有的声音会让课堂教学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作为教师要适时加以捕捉引导,使课堂更趋丰富完善。
在教授《垓下之战》时,我让学生写一段文字,以“我心中的项羽”为题,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很多学生都总结的很好,但都离不开课堂上的讲授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从项羽是悲剧英雄的角度,分析他恃勇自负、温情有余多谋不足,这种分析归纳的还是一种“符号人物”,没有分析到他失败的深层原因,缺乏一种冷静深沉的拷问。而有一个学生却写到:“项羽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刚愎自用听不进逆耳忠言,只靠武力如何能征服民心!”总结了项羽失败的深层原因,多么精炼深刻!这样的“声音”实属难得。还有一个学生写道:“历史选择了刘邦,成就了项羽。”真是意味深长,令人回味不已。
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学生由粗糙浅显的疏通文本到精到深刻的把握人物主题,向上迈了一个大台阶,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思想的力度,惊叹学生智慧的声音。这种深刻的声音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客观上丰富了课堂内容,令人赞叹。
三、捕捉“另类”的声音,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因知识水平、阅历视野的局限,在课堂上的发言不可能完美无缺,有很多意料之外的答案,有的答案有些偏颇,甚至不合理,这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提高认识,从而豁然开朗。
在讲授《赵氏孤儿》时,程婴、公孙杵臼偷天换日,用偷来的婴儿替换了赵氏孤儿,最后赵氏孤儿存活,偷来的婴儿无辜被害。对此大部分学生在评价时都按照预设生成了理想的答案:忍辱负重、牺牲奉献。突然我注意到一个不同的声音“残忍”:“用别的婴儿的死换取赵氏孤儿的生,太残忍”。我一怔,很快反应过来,肯定这个学生的看法“这样做是很残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程婴、杵臼不找替身,只是把赵氏孤儿隐藏起来会如何?屠岸贾会善罢甘休吗?”学生纷纷回答“不会”“会斩草除根”。我继续引导“那他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他可能会杀尽所有的婴儿,不留后患。”最后总结:“所以程婴二人用一个无辜婴儿的生命保住了赵氏孤儿,客观上也挽救了更多无辜的生命,进一步突出了他们作为小人物,在非常时刻身上所折射出的‘义’的风范和生命意识的张扬。”
这种声音是我事先没有设想的,最后生成的结果也很满意,有助于学生深刻地探究文本,拓展了教学思路,完善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思考的氛围浓厚了,这种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
四、捕捉“下层”的声音,发现学生的精彩
课堂教学中,课堂上较活跃的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喜欢由他们发言,而忽略了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他们参与意识不强,思考问题不严谨,考虑的答案不周密。而事实上,我发现这部分同学,往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时候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讲授《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我提了个问题:“如何评价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事件?”学生的答案多是围绕事件本身而谈。一位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发言:“信陵君窃符救赵只是救赵成功的一个原因,当时还有其他几处救兵,如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游说楚军前来救援,所以救赵成功不全是信陵君一人的功劳,他有功要肯定,但不能过分夸大。”他能把相关事件(其中有不少未学的部分)串联起来分析,全面思考辩证评价人物,让我十分惊喜。我热情地赞扬了他的独到见解和开阔的视野,并表扬了他在学习时能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精神,肯定了他能串联相关史实来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这位学生的精彩发言让我意识到不能仅仅以成绩评价学生的思维,他们都可能是有待挖掘的“宝藏”。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不论学生学习优劣与否,这种需要都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他们渴望自己的声音被聆听,自己被关注。这时候教师真诚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学生就会享受到被关注、被重视的乐趣,进而食髓知味,追求这种乐趣,这样学生求索的兴趣和对成功的渴望就更强烈了。
斯宾塞在《快乐教育》中说:“如果没有机会,什么可能性都没有。”“给孩子机会,就是给孩子无穷的可能性。”课堂上应当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的机会是均等的。学生情感不同,思维各异,外在表现的“声音”更是异彩纷呈,斯宾塞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可贵的思考”。捕捉课堂上的声音,让学生发现思考的乐趣,放飞思想,翱翔于知识的殿堂。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声音,善于捕捉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捕捉课堂的声音,点燃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