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卿
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绿色建筑即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是一个建筑全过程概念,要在全过程周期里做到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包括设计、建造、运维、拆除,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同时又提供给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在建筑、自然、人三者关系的联系处理中,利用地域性理论的指导能更好的处理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绿色建筑;地域性;设计浅析
一、地域性指导绿色建筑设计
(一)尊重场址
地域主义强调尊重场址,营造场所感,认为场所决定建筑形式,强调要与建筑对话。地域性文化与地域性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通过对文化的分析解读场所时间、空间上的特点,找到场址地域性内涵,进而指导设计。从地域性内涵出发,采用相应材料、结构、构造方式,顺应地形条件、约资源,创造出与场地符合的建筑形象、景观、空间,体现对自然环境和场所文化的尊重,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二)外部环境
地域性建筑强调将建筑与建筑周围环境结合整体考虑,关注周围小环境对场地建筑的影响。场地小环境(绿化水体等)与周围空气湿度、气流和辐射等物理参数有密切关系,对于绿化和水体进行恰当设计对于建筑周围的小气候有很大作用,降低能耗的同时又为人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例如,在北方地区降水偏少,环境较为干燥,在建筑周边考虑适当设置水域,并结合草坪树木等景观设计保水的同时又对风起到阻挡过滤作用,很好的提高建筑周围环境的舒适感,而在江南地区考虑到降水多湿度大,可以将水体细化分片布置。
(三)建筑朝向、形体和间距
地域性建筑经过历史时间的积累和筛选,累积的建筑智慧对于场地条件有很高的适应性,发展出的建筑朝向、形体、间距都是对场地的风、光、热、声环境等组织利用的结果。通过这样被动式的处理,节约了建筑保持舒适内环境的能耗。建筑应该朝着最有力的朝向展开,建筑尽可能的南向,确保对自然光最大程度利用;保持南北通透,同时应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将自然风引入室内,确保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如在南方夏季炎热地区,应让建筑朝向面向夏季主导风向(30-60°夹角),而在北方寒冷地区,朝向则应避开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建筑形体越集中,体形系数越小,建筑与环境的能量交换越弱;建筑形体越集中,体形系数越大,建筑与环境的能量交换越强。如南方地区建筑形体多利用架空、室外中庭等加强建筑通风,北方地区则由于气候寒冷建筑形体采用规则紧凑的布置。建筑间距同样与场地物理环境关系密切,需要设计师合理把控。
(四)以人为本
建筑师人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场所,据统计人大概每天有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建筑环境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我国于2017年1月发布并实施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健康建筑的发展明确了建筑对人的关注,健康建筑评价是基于绿色建筑的基础而提出的,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更深层次的需求。绿色建筑是要在全生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也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因此保障人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同样是绿色建筑重要的内核。
二、相关案例
(一)多米诺斯酿酒厂
建筑由两位著名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为于美国加州纳帕山谷中一块平缓的山坡上,当地气候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适合葡萄生长但不适合葡萄酒储藏和生产,这样的气候特点给酒厂设计提出了挑战。
整个建筑外立面由装满粗糙石头的石笼墙所围合,石笼里的石头就地取材,是一种当地特有的玄武岩,石材的比热容大,因此可以将白天的热量吸收到晚上又放出,这样的热平衡保障了办公环境的舒适性和储酒条件的适宜性。采用石笼墙而不用砌筑的原因则是因为当地可采集石块的尺度都比较小,砌筑的方式会有一定难度。整个表皮石笼的疏密也根具功能的不同而有变化,下部主要是储藏有关的功能,因而金属网笼的网眼最密石头块的大小最小,形成紧密的遮蔽,不让光线进入室内,但却有着比较好的透气性;中部是葡萄酒酿造相关的空间,则使用中等尺度的网笼和石块,这样既能通风透气和进入少量阳光,而且还能防止当地的毒蛇的侵袭;上部是人主要活动和办公的空间,相应的使用网眼较大的金属网笼和较大快的石块,可以让光线和自然风比较顺畅的进入建筑室内,提供一个适宜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这里建筑的形式的缺席更有利于材料对自己尽情的表达,设计师结合当地施工状况就地取材,创作性的设计出一座会“呼吸”的建筑,传达出地方精神、降低了建筑能耗、完美适应了建筑功能、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这正式建筑绿色和地域性的完美体现。
(二)双顶屋
这可以看作是杨经文在自家的独立式住宅的设计中进行的生物气候学实验。杨经文是马来西亚著名建筑师、生态环境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生态建筑的倡导者和生态建筑理论的创立者。通过将场地气候和被动的低能耗技术相结合创立了生物气候学设计理论。
庙屋是马来西亚当地的传统建筑,包括遮雨和阻挡入侵者的百叶等的多层过滤设施,这样的“环境过滤器”形式也为建筑屋顶带来了启示。设计师给原有住宅屋顶上打了一把百叶结构的“伞”,在遮阳避雨的同时风也可以穿过,从而又达到纳凉通风的作用。在建筑内部还有一个空气通道,通道的“阀门”由百叶、玻璃门和格栅组成,可以根据具体的天气状况选择开启或关闭。同时房子朝向南北保护了屋子的大部分地方免受太阳光的直射,并利用了常年的西南风,配合上屋前结合主导风向设计的水池,这样形成了整个建筑的自然空调系统。整个建筑形式通过对传统建筑特点的提炼,以地域性的构造措施适应环境避免了形式上的简单模仿,是一座有着传统地域性建筑精神内核的现代建筑。
(三)广州竹筒屋
竹筒屋所形成的年代可能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代,多被社会中下层所采用,具有低层、高密度、适于南方气候的特色,至今广州城中仍有极少数量的建筑样本。竹筒屋是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不等,宽不过4~5米。短者7米左右,长者达20多米。呈长方形,排列在狭小街道两旁。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内设神楼,大厅为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为房和厨房、厕所。三部分以天井隔开,以廊道(冷巷)联系。竹筒屋中的一些建筑遗产无疑是值得我们继承的,冷巷将室外空气引入,天井拔风作为动力,形成了一个空气循环体系,将室内热量带走,是紧张用地条件下对当地炎热气候环境很好的适应,为居民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生活空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理论设计与实践处于发展阶段,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存在误区、理论研究方面还缺乏深度与系统性、绿色建筑设计也有应对式、流于形式等问题,绿色建筑需要其他理论的指导。建筑地域性理论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设计顺应自然环境、材料选择突出地方精神、注重使用者感受等原则,基于这样的共通原则将绿色建筑设计与地域性建筑理论的结合研究,对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焯瑶,钱振澜,王竹,郑媛.长三角地区绿色建筑设计规范性文件解析——基于内容分析法[J].新建筑,2020(05):98-103.
[2]郑媛.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20.
[3]张梦炜.印度建筑绿色设计中地域性原型的现代演绎[J].山西建筑,2020,46(1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