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洪杰
河南省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中学 河南省开封市 475001
摘要: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在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思辨性阅读教学让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还让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升。笔者在本文主要从“思辨性阅读的内涵概述”、“中学语文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必要性”以及“中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这三个方面,针对思辨性阅读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实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思辨,这个词语,是一个哲学术语,引入到了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这是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一个积极探索和改革。该教学方法提倡的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来挣脱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带来的的束缚,真正的发挥出中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实际价值。思辨性语文阅读教学,是把学生对语文的阅读认识与评价能力,作为感性的体悟与理性的分析相结合的统一。思辨性的阅读不但需要我们帮助学生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去正确解读文本所传达的主要内涵和其思想意蕴,而且还需要帮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进行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形成自己的主要看法,同时通过文本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反思自身。
一、思辨性阅读的内涵概述
思辨,是指一种超越经验的理性思维活动。当其转变成一种学习方法以后,就凸显出了理性分析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它强调的是,进行思辨的主体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该主体本身已有感官经验的基础上,超越自身所拥有的经验,并且进行相应的思辨和总结,最终得到更加良好的思考。
二、中学语文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必要性
第一,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其更是促进学生快速形成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品质。当学生面对庞杂的信息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而思辨能力的形成,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也就说明了思辨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展开必要性。
第二,符合语文新课程的趋势。在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同时,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切实强调了语文思维对于学生展开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本身语文思维的培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进行思辨性阅读的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语文教师本身的成长需要。思辨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在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后倡导的教师观是教师发展观,教师要不断提神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终身的学习者,课程的研究者。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微型学术研究的过程。
三、中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课前准备策略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核心,要进行教学就必须首先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策略。思辨性阅读强调的是阅读者独立态度、批判性视野和思维过程。它是一种质疑的态度和找寻依据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深刻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操作层面看,对于思辨性阅读教学来说,要确定教学目标首先就是要确定思辨对象,即思辨什么。教师在进行思辨性阅读之前应当确定思辨目标,即这堂课要让学生思辨什么,达到怎样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马说》的时候,首先,教师需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确定一整节课的大概步骤。第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本篇课文,并且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一起探究本篇课文的大概意思。第二步,教师可以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本篇课文,并且确定其中心观点,并且找到支持自身观点的句子。
第三步,教师可以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经验,说出自己的理解和困惑,包括用自己的具体经验证明韩愈论证的合理性以及用自己的具体经验质疑韩愈的某些说法,例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对于这一观点我们是否赞同。通过思辨性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必须,“千里马”并不因“伯乐”的存在而存在,这正隐含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主旨。其次,教师还可以继续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尝试评价韩愈的人才观,通过思辨性阅读,说明一味等待发现自己、重用自己的人才观是被动的,在新时代我们更应主动展示自己、亮出自己。通过这样做好思辨性阅读的课前准备,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更加流畅,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也就会更加顺利。
(二)课堂教学策略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如何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战略,发掘文本的逻辑思辨和价值,发散思维,深化文本;同时,还让我们可以通过重新整理和组合各种教学素材,群文式的阅读,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数量,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智慧设问,启发了学生。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解释课文的内容是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正确解读课文,就必须尽量做到客观、全面,避免因为依据老师的主观和判断而使学生误解。我国语文课本中需要辩证分析的内容和地方有很多,在具备思辨力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出课文并进行辩证分析,既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技巧,又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本篇课文,让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文本的内容,并且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展开思考。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内容,并且提出问题:文章末尾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段文字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由此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本内容,说明理由,得出文章主旨,即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生活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通过思辨性阅读,促进学生更深刻理解本篇课文。
(三)课后评价策略
教学评估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为基础和依据,运用各种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系统的分析搜集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和信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成败作出有价值的判断,并未被评估者的自我完善和对有关单位或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一个过程。教学评估的主体和途径方式都应该是多元化的,有效地进行评估才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思辨性的阅读由于它具有内隐性,很难对学生有准确的量化、具体、直观地进行评价,因此我们需要把内隐性思维活动外化成一种思辨性的表达形式来重新评价和考虑如何衡量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所受到的影响。思辨性表达除了书面表达还有口语表达,所以除了写作,演讲和辩论也是检验学生阅读情况的有效手段。
比如,在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朗读,让学生可以自由体会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年龄段对乡愁的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成了乡愁的载体,引发读者的感悟与想象。本诗第三节的情感已达到一个小高潮,表达了母子情深。但诗歌巧妙地是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将情感再次推向高潮,通过“海峡”这一意象表达了台湾与大陆血浓于水骨肉亲情,引起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共鸣。思辨性阅读,让很多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代替文本本身的解读和分析,就是对自己的结论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推理过程。最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这门课程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加正确的把握课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思辨性阅读教学,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学生也就可以在轻松且良好的语文阅读氛围中进行更加理性地思辨,最终促进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语文成长。
参考文献:
[1]樊海侠.基于思辨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0(24):48-49.
[2]葛雯.让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思辨中走出死角[J].学语文,2019(06):35-36.
[3]严蓉.基于多元阅读法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有效途径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