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降低碳排放的设计理念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1年4期   作者:张诗祎
[导读] 实现碳中和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建筑行业刻不容缓解决的难题
        张诗祎
        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摘要:实现碳中和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建筑行业刻不容缓解决的难题。建筑设计中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无疑将对碳中和做出巨大贡献,文章将以某公共建筑为例,对其如何降低碳排放的理念作出分析应用于建筑设计中,以期为业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降低碳排放 公共建筑 设计理念
        1.背景
        近年来,全球化的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实现正负抵消,相对“零排放”。习近平同志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将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建筑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之一,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低碳”的设计理念逐渐被业内推广和运用,建筑行业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2.项目概况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起步区内,作为文化组团的三大公共建筑之一,本项目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立足面向未来、面向市民,强调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LCA)和成本计算(LCC),建设国际化、专业化、可持续、可体验的绿色建筑。通过设计方向优化、评估指标选择、技术应用组合,以图书馆运营为导向,注重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实时监控,加强建筑用能侧需求管理,整合运用多种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主被动技术,打造“简能”的建筑。本项目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建设,秉承绿色低碳理念,以建设高标准、高星级、高质量绿色建筑为目标,致力于打造首都生态文明建筑的“绿色名片”和“文化名片”。项目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运用了多项绿色生态节能技术,力求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3.关于降低碳排放的设计理念
        3.1场地规划布局
        本项目充分考虑了绿色建筑的便捷性和可达性要求,建设地位于城市副中心绿心起步区,地块较为规整,适宜图书馆功能布局。基地公共交通便捷,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具备阅览、展览、会议、古籍修复等多种功能,在功能上具有复合性,也能够承载更多的城市功能。
        3.2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建筑立面采用陶板幕墙与玻璃幕墙组合,综合考虑自然采光与夏季遮阳,玻璃幕墙采用中空Low–E玻璃,反射比小于0.2。建筑采用10米大挑檐设计,为建筑上部的大玻璃幕墙提供遮阳效果。从优化建筑内部环境的角度,本项目结合图书馆项目的功能需求和建筑造型特点,合理优化一层至三层大空间-公共空间的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本项目应用卓越的保温性能,保温性和气密性良好的外窗和遮阳系统、极佳的气密性、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关键的节能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室内舒适性同时降低能耗,达到了节能低碳的目标。
        3.3装配式建筑设计
        本项目结构设计满足装配式建筑的要求,采用钢框架结构体系,现浇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全部采用预拌砂浆,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污染和浪费问题。项目中充分利用玻璃、金属、钢筋等可再循环与可再利用建筑材料,减少材料的浪费。本项目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方法、高效维护结构、打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可再生能源利用、基于BIM和资源监控系统的碳管理等技术措施,打造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3.4建筑节水措施
        场地开发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以“城市绿心”为整体进行海绵城市设计,合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主要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景观水体等。室外硬化地面中优先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和透水砖铺装,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90%。尽量利用市政管网供水压力直接供水,在合理控制建筑用水和用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非传统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需求,采用市政再生水,用于冲厕、绿地灌溉、车库冲洗、道路冲洗。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一级。
        3.5机电系统设计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室内舒适度,从健康、高效的角度优化暖通和电气设计方案,阅览室、大厅和展厅等全空气系统均设置CO2浓度传感器,根据监测的室内CO2浓度控制全空气系统新风量,联动新风。加强对新风的处理,降低PM2.5,为缓解室外PM2.5以下尘粒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新风机组和组合式空调机组均采用一级初效和二级中效两级过滤器。采用能源管理系统,电能计量按照用途、物业归属、运行管理及相关专业要求设置。对变配电系统、冷热源、照明、办公、出租商铺等进行电能分项计量,通过总线传送至控制室。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保证地下车库污染物浓度符合有关标准。
        3.6区域能源设计
        积极响应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结合景观开发建设地源热泵能源站,优先采用高效、清洁、经济的可再生能源为起步区提供能源供给,在起步区内实现统一运营、资源共享;冷热源供应用的地源热泵机房采用地热两能系统,在起步区内及起步区周边布置打孔区,可再生能源供冷量和供热量占54.6%。采用能源中心提供的冷热源,过渡季节可通过调节新风比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能耗。
        3.7BIM设计
        采用涵盖全专业和整个设计周期的建筑模型信息化设计技术(BIM),有利于确保设计质量和后期施工配合、造价测算、运营管理、信息采集等工作顺利展开,是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于设计的有益尝试。据计算,本项目运行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8.5kg/m2 /年,约为5887吨/年,相对普通公共建筑,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量约为2945吨,建筑能耗水平相当于我国建筑相对节能率65%左右。
        4.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多方面的设计策略对缓解能源短缺的压力、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有积极作用,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建筑师需结合各个方面的需求,将“低碳”的理念与公共建筑设计有效融合,不仅仅是设计的某个阶段,而是贯穿建筑生命各周期,充分利用太阳能、自然采光、雨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运用具有节能环保的新建筑技术,降低碳排放量,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碳中和。
        参考文献:
        [1]陈希茜.绿色建筑理念在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建筑节能,(2021)06-0075-02
        [2]刘成,浅谈建筑生命各周期降低碳排放的设计策略[J]四川建材, 2015Vol.41,No.2 April,P15-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