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智影
天津市东丽区丽泽小学 300300
摘要:音乐欣赏能力与学生审美能力息息相关,随着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推进,音乐欣赏课程愈加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但由于部分教师和家长的应试教育思想仍未得到有效转变,导致课程进行过程中问题较多。本文首先分析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意义和当下教学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差异化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了提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参照。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差异教学
引言:音乐是一种感知的艺术,当听者为乐曲所吸引时,倾听者与演奏者间形成了一种感官上的共鸣。小学音乐欣赏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广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和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以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带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背景下,对小学音乐欣赏课差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开设意义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能够以时而灵活、时而飘逸、时而激昂的曲调表达乐者情感,调解听者情绪。我国自古就有对牛弹琴一说,这一成语说明了音乐的欣赏需要基础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缺失会使得听者哪怕聆听再优美的乐曲也难以分辨。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对于学生个人的重要作用,开设小学音乐欣赏课具有相当的必要性。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国,不同的人会结合自身的生活背景,做出各自独到的解读。由于音乐形成过程中本身的空间性,故而听者在聆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画面感和空间感,学生个人阅历多寡、领悟能力、想象能力,决定了学生在音乐聆听过程中的不同所得。小学音乐欣赏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在音符纷飞中与乐共舞。另一方面,音乐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性情,我国自古有乐教一说,《乐经》也曾作为六经之一被广为流传,另一方面《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戏曲,均与音乐密不可分,良好的音乐欣赏教育能够让男生成为谦谦君子,女生成为纤柔淑女,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
当下小学音乐欣赏课程出现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教师对音乐、歌曲间的概念模糊不清,部分教师往往在音乐欣赏课程上为学生播放流行歌曲、摇滚等内容,事实上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并不健全,播放过于流行、先锋的音乐类型与学生当下的认知程度不符。音乐有古典、轻音乐、摇滚、民谣等诸多流派,这一分类下古典、摇滚、民谣往往因节奏原因使得音乐整体特征显得过于厚重,超出小学生的接受理解范围内,犹如幼苗刚刚长成便以大水浇灌,这并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轻音乐由于节奏较为缓慢、歌词较为清新,比较适于学生欣赏。其次在于教学流程缺乏标准化,往往课程安排较为随意,导致常常被语文数学等基础科目侵占,使得教学时间大为缩短。其三应当注意的是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使得课堂主体让渡给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往往充当多媒体内容的讲解、播放、总结角色。音乐欣赏课展开全程学生整体缺位,教师流于形式,使得学生精力往往难以融入教学内容中,音乐欣赏课程聊胜于无。
三、小学音乐欣赏课差异教学实践
(一)将图画与音乐结合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认知尚未完善的时期,这时教师的教学工作应遵循引导大于教授、学生自主探寻大于被动学习的教学原则。作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首先注重音乐曲目的选择,以舒缓的轻音乐为主体。在教学初期选择旋律简单、歌词简略的歌曲,旋律应做到直明轻快,歌词应做到通俗易懂,以此尽量降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门槛。与此同时,音乐作为感情的传递方式,教师应在教授过程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智力启发教育,这期间应当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在进行曲目选择时往往不加思索地选择流行歌曲和英文歌曲,先不提及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歌词和旋律内容,若真的理解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言利大于弊。学校与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对学生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校园安全上,教师在音乐曲目的选择上,应结合适龄标准,以学生的理解程度为方向,进行教学曲目的选择,而教学解读过程也应该以日常用语,从学生生活出发,进而达到在生活中“重新”发现并认识音乐的目的。整体而言,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会理解抽象的音乐内容,对小学生而言难度过大,相对来说,小学生对图片的理解与感受更强。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将图画与音乐相结合。例如在学生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时,教师可以投影仪在屏幕上投射潺潺流水和小桥人家的乡村画面,以此让学生更好理解音乐意境,培养自身想象力。同时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鼓励学生画出所听到的音乐意境,以此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自我思考的习惯。
(二)将听唱相结合
除了以图画及绘画形式辅助学生理解音乐内容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将听唱相结合。以音乐聆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歌唱的方式强化对音乐内蕴含的曲调、情绪、韵律、思想的理解程度,从而更好陶冶自身性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除此之外,有些音乐要素单凭倾听并不能充分理解,歌唱能够锻炼学生的咬字、发音、气息,磨炼学生面对众人时敢于歌唱的勇气,锤炼他们的歌唱技巧。教师还可在学生欣赏完歌曲后,举办歌唱比赛,比赛采取不计分制,而由教师为参与学生统一发放奖品和奖状。教师过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评分制的既有窠臼,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参与度的方式。但素质教育背景下,应以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情绪体验作为教学开展的第一指标。故而歌唱大赛举办时,应以娱乐性和参与度为方向,弱化对歌曲内容中音调、音域等专业要素的学习,强化学生对歌曲情绪的把握。
(三)优化课堂教学检测评价方式
差异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注重发掘不同学生的优点,促使其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教师应结合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特征性内容,对学生提问后提倡其以多元化问答进行内容回复。而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跳出过往评价窠臼,立足于学生自身的获得展开评价。看到学生在音乐领域的进步,并将这份进步向学生充分展现。以此达到教学过程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不断累积的目的,总体而言,各学生在音乐领域各有其特点,教师应首先对学生特点进行描述,并在后续评价过程中结合其不同于旁人的差异化特点,鼓励其不断放大自身长处。例如某学生五音不全,但对于歌词有独树一帜的解读,这时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即可抓住这点,鼓励其不断强化自身的歌词感知能力。教学评价中教师需明确,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在于服务学生,使其博闻强识或陶冶性情,或认识自身长处及不足,达到学生自身的“看清”目的,也就达到了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目的。
结语: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作为拓广学生见闻、陶冶学生性情的重要渠道,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应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将聆听与歌唱相结合,同时更新自身的课堂评价标准,以此达到差异化教学的目的,使得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效率最大化。
参考资料:
[1]朱瑾.每片叶子都是独特的——小学音乐欣赏课差异教学的实践研究.2020
[2]郁静.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音乐欣赏课差异化教学研究.2016
[3]喻馨逸.差异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