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瑶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第二中学,广东省惠州,516100
【摘要】初中阶段是小孩成长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小孩在初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能提高初中的学习效率、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对班风、学风的建设也至关重要。班主任应注重培养初一新生良好行为习惯,本文在分析初一新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遇到的困难及原因基础上,总结出培养初一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行为习惯;路径方法
初中阶段是小孩成长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初中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孩的一生。初一新生如果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能提高初中的学习效率、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对班风、学风的建设也至关重要。班主任应该将培养初一新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重点来抓,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为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养成初一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刚从小学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让他们养成了各种各样的习惯,或良好或不好。但初中生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发育都处于最旺盛的时期,一切都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初中对他们来说,是崭新的环境,也是比较关键的转折点。他们愿意接受新事物,因此,好习惯可以在此阶段进一步强化,不良习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纠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且良好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是巨大的。首先,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其次,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增强同学、老师对其的认同、尊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外,良好行为习惯能培养小孩更健全的人格。
二、初一新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初一新生不再像小学生,已过了老师教什么就听什么的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慢慢变得有自己的想法,思想开始从小学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有的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变得叛逆,对父母的劝说、老师的教诲显得很不耐烦,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想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度就增大,对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时,要想进一步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通过和他们谈心,与他以前的同学、老师聊天,以及和家长多沟通,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沟通,清楚掌握形成不量习惯的根源,对他们的不良习惯对症“下药”。经分析,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关爱。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很多家庭夫妻双方都在外打拼,无心无力照顾小孩,有些小孩甚至成了留守儿童。无论学习好坏,还是行为上表现好还是不好,都没有掌声或批评。在长期缺乏父母、亲人的关爱和关注的情况下,孩子们缺乏上进的动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上散漫、上课纪律差、常讲粗口、卫生习惯差的不良行为习惯。
2、不善于沟通交流。在缺乏家庭关爱的情况下,小孩会变得胆小、孤僻、不合群,不喜欢和其他同学交流,自然感受不到同学间的温暖。
3、成长环境差。有些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不会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遇到孩子犯错,只会用打、骂来解决问题,不善于耐心教育。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孩子就形成了和别人打架、吵架的坏习惯。
4、自身因素。有些孩子聪明但是缺乏思维能力,不愿动脑思考问题;有的孩子基础差,但不能吃苦耐劳,遇到问题就有畏难情绪,缺乏上进心,所以成绩也跟不上去,变成了班上的“后进生”。
三、培养初一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路径及方法
虽然有的学生有不量的习惯,但他们心理上希望改掉;但仍有个别学生不想配合,消极对待。所以班主任要根据他们不良习惯的成因,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然后逐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的观念,尽量淡化他们的消极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1、做勤快的班主任,形成示范效应
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班主任要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早到学校学习,不迟到,班主任就要勤快,以身作则,先从作息时间上比学生们早。比如学校规定上午7:30,下午2:30,晚修7:30到校,班主任则可以坚持上午7点到,下午2点到以及晚上7点到班上监督学生们。我曾经带过的一个初一班,有部分同学从小学刚升上初中时,纪律散漫,没有时间观念。有的学生情愿坐在荔枝树下与其他同学聊天,也不会提前到课室早读,一定要等到上课铃响了才慢吞吞地走进教室;还有的学生干脆在饭堂里以吃早餐为借口,故意迟到。针对学生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从内宿生抓起,每天都提早到宿舍,突击检查,监督他们搞卫生、整理内务,督促他们早到课室晨读。一段时间后,学生都能严格按照班规、校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班主任的勤快还体现在勤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鼓励和表扬,这样就可以让有好习惯的同学更有集体荣誉感,促使有不良习惯的同学;勤发现学生不足,违纪现象,及时纠正,并告诉他们如何做才符合要求。
2、在日常生活细微处渗透班级管理理念
爱心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认真做好初一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我经常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发现我班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如我班有位男同学,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疏于管教,经常不做作业,迟到,旷课。从接触他的那天起我就通过打电话给他的父母了解了他的情况,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聊天,关心他的生活、学习,慢慢把他引到正轨上来。一个学期下来,这个学生变化很大,从未迟到,旷课,成绩也进步了很多。
日常小事也是必须抓紧的,如卫生值日情况,包括教室是否整洁,包干区是否干净,劳动工具的摆放,桌子的摆放,讲台和黑板是否干净;仪容仪表,包括穿校服和佩戴校牌情况;课堂规范,是否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坐姿是否端正,是否有红笔订正。从细节入手,抓紧抓好并持之以恒,一个月下来,学生的学习、卫生和纪律习惯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3、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培养行为习惯的长效机制
除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卫生和纪律习惯外,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班规也是非常必要的。从作业、卫生和纪律等各个方面去规定学生的行为,每周让班干部统计结果,评选出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学生,并将评比结果告知家长,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对班上量化分低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并电话知悉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班上的表现,共同教育。另外也要让家长了解班规,和班主任统一步调,共同教育学生,形成工作合力,让学生通过遵守学校规定以及班级的班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4、发挥榜样的力量,加强正面激励
常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面前应该多宣传在学习上、纪律上以及卫生上表现优秀的同学,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效仿,充分发挥同龄人的模范作用。曾经带过的初一班级有位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成绩不及格,上英语课很少主动开口,英语老师拿他没办法。为了帮助他提高英语成绩,我经常私下找他聊天,同时要求英语老师课堂上也常提问他容易的问题,有稍微的进步我都会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他,并打电话给他的家长,分享他进步的喜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期末成绩提高到95分。中考他以优异的英语成绩考入了博罗中学。我把这位同学的事迹在班会上跟同学们讲,鼓励他们学习榜样。
及时表扬进步的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榜样。渐渐的,榜样多了,同学们的好习惯也养成了。也养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带的班级多次被学校评为“文明班”。
当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班主任、老师持之以恒的引导,家校一起配合,并以学生为中心,用仁爱之心感化他们,才能加快养成初中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武欣慧.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2]蒲红梅.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学会做人”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3]唐上观.初中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 2020(36):200-201.
作者简介:刘瑶 (1976年2月),女,汉族,籍贯湖南,大学本科,初中数学一级教师,单位:广东惠州博罗罗阳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