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鹏丽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天津 300450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实践其教育信念,并不断思考总结。《帕夫雷什中学》一书包含了他对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刻认识:生活天然地具有教育价值,是自然原始的教育场所;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并且最终服务于生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有机统一。其对当下的中学生思想教育实践有诸多启示:树立生活与思想教育相联系的思想;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实现学生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生活教育;中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生涯中不断尝试教育创新,并在家庭学校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自我教育与农科教结合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帕夫雷什中学》作为他个人经验的总结,融合了他的教育思想,更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体现
生活是人这一生命体为了存在和发展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涵盖着人的一切活动领域,不只是局限于日常生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与生活关系密切。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而且强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自营的、必需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教育思想。
(一)生活天然地具有教育价值,是自然原始的教育场所
1.生活本身蕴涵教育的价值
生活具有教育性,其中蕴含着最直观的教育。它并不是抽象、空洞、不可见的,人只要存在,便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具体事物相联系,并在其中生活进而接受着各式各样的“教育”。生活支撑起教育活动的框架,而教育过程的微妙之处在于教师需要依靠周围生活的自然环境、学生自己创造的学习情境、集体精神生活中的一切来教育。因此,他提倡将学校物质基础同包含大自然在内的周围环境以及人们的劳动和社会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看待。
2.生活是教育天然的场所情境
教育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实践性活动。由于它存在于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而生活同样由真实生动的时空情境组成,所以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第一现场”。此外,教育是人的社会性活动,本身就是个体在生命生活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它必然符合人生活方式的要求。随社会发展,从生活劳动场所中剥离,教育带有自身特殊性。但仍要求以生活为根据,成为联系生活的开放体系。正是清楚地认识到生活对教育强大的支撑性作用,他在帕夫雷什中学鼓励每个教师都能从自己生活中所擅长的爱好兴趣出发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将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展示给学生,突破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亲身示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育通过生活能够更加实际,生活通过教育能够更加科学。因此,有意识地将学校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是二者内在的共同需求。
(二)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最终服务于生活
人的生活包含了最广泛的教育情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始终围绕着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与质量。简单而言,作为一种自然的教育,只要人在社会中,就必定会受到周围一切生活环境的影响。
1.教育内容存在于人的生活中
教育普遍存在于人生活的每时每刻,个体作为生活的存在,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同样,学校教育内容的取材范围非常广泛,而生活性的资源是教育的基本性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他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属果园等大自然中,学习各种生活常识,捕获亲身实践的体验与感受。在学生周围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树木花草、山河湖海、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都能为脑力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在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事件观察、人物接触、体验感悟都可能成为深刻的原材料。总之,生活天然地具有教育价值,所涉及的一切事物都能以教育内容的形式出现在学校中。
2.教育方法寓于人的生活中
生活的更新需要通过沟通传递,而人类社会同样在传递与沟通中生存。教育承担着传递生活经验的职能,语言则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苏霍姆林斯基鼓励教师在学校中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根据时间与场合条件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比如观察理解、认知辨析、阅读书写、对话讨论、体验交往、感悟陶冶等。一方面,通过这些教育,人能够自主感受生活的内涵与意义;另一方面,借助教育中的各种途径,人可以在生活中主动进行创造,并有效地改变生活。这种发展性的教育方法,对人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教育旨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生活就是意义生命存在、展开、延续的历程,是不断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满足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引导其自主地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因而,与教育过程相比生活对人生命价值的实现更富有感染力和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这进一步要求教育既要统一人的精神以保持在品行和人际关系上的道德纯洁,又要统一体魄、审美和需求兴趣以维持身心内外的平衡。人通过接受教育要学会生活,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体会并实现生命价值。简而言之,好教育所赋予人的能力与其生活的需求之间是协调的。此外他也注意到了社会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指出“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和人所能做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人服务”,并提倡综合各要素来促进人生命意义的实现。
(三)生活与教育相互影响,有机统一
生活与教育是有机统一的,但不是界限分明的各部分机械组合,而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这种动态的关系表现为生活对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影响和教育对生活的能动性作用。
1.生活为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生活是教育的“大本营”,学生与教师都各为原始的整体,教师带着精心准备的知识体系与计划开始教学,在课上适时增加与生活相联系的辅助资料,推动教育的开展;而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的个性生活见解、见识体验和经验感受都是教育开展的基础,同样会对教育产生不同的反馈。鲜活的“知识”浸透在教育过程的始终,影响涉及到师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内化、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回馈、对所理解教育内容的练习及运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里,有学生受家庭和战时环境的影响,心理与行为出现较大偏差。对此,教师团队从生活中了解学生情况,寻找解决学生问题的着力点,通过多种途径与之建立信任关系,进而使学生渐渐回归健康生活。因此,只有积极调动生活这个巨大的教育课程资源,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够发挥其对有效教育的正向促进作用。
2.教育可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教育能满足生活需求,它是链接当下与未来的桥梁,也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纽带。学生在受教育中不断提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满足未来生活的需要,丰富发展精神生活的追求。真正接收到的知识渗透进个体的图式中,也才有可能被学生进一步加工理解内化,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所学校中开创了一种助力学生未来生存的教育方式,建立了机械学和电工学、无线电技术和自动化等各种先进的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学习将知识直接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因此,要发挥教育的效力就必须突破课堂或学校的局限,扩大知识体系的范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育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才有可能满足长远生活的需求。
3.教育和生活相结合以实现学生生命价值
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特殊关系在于: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既不在生活之上也不在生活之外,而恰恰就是生活本身。二者都具有“属人性”并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途径。
从横向的空间维度上看,人生活的范围涉及家庭、学校与社会,且人在生活中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在与他人、环境甚至整个世界的交往联系中展开实践的。另外,从生活的方式上看,一个人可以拥有的选择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等。那么在不同的时间内,生活在范畴与内容上就不再单一纯粹,而是互相错综交叉的,所以生活具有教育内容上的开启性,人在生活中不断形成新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人作为一种拥有思维的生物,自然怀有寻找生命存在意义的需求,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多变的生活交往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并发展其美感是生活的需求。美育就是教会孩子从周围世界的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真挚,并以此确立自身的美。而丰富审美需求、提升审美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靠教育,在充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有机联系生活并协调三者。通过向学生广泛系统介绍生活经验及生活智慧,使学生理解生活与生命之间的美。
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上看,生活连续不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化。现在的生活建立于过去生活之上,是通向未来生活的基础;未来在过去生活的铺垫基础上、在现实生活的努力中不断加以实现。在生活的过程中,人对经历的事物有意识地反思。通过教育重新认识生活,更新生活方式,不断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全面发展并参与社会,首先创造物质生产、享用精神生活,其次涵养道德文化素养,鉴赏、保护人类文化财富,再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最后基于崇高道德建立新家庭。这对于人的要求逐层提高,也证明了生命价值之所在。人在生活的各个阶段处理不同的关键事件或中心任务有利于体验生活的乐趣与价值。
二、苏霍姆林斯基生活教育思想对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一)引导教师关注思想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教育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世界为依托又高于生活,它以超越现实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为旨归。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适应生活的变化,其价值在于坚守生活的意义。可以说,生活性的教育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本源的社会实践活动。换个角度,教师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与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格局。
教育实践证明:立足于生活的教育引导着教育课堂改革的方向,能够有效弥补教育中与生活实际脱离的缺陷,使师生享受美好的课堂生活,经历生命的成长,提升个人思想,实现真正的发展。第一,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只有教师对生活教育思想充分理解并接受,在理念上达成共识,才能通过意识引领行动,有效地推进实践改革工作。第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需要教师重视二者的关系。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管理具体学生工作,他们的意识直接关系到教学行为的系统科学性与教育性。只有教师在真正认识的前提下实践起来,才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归纳所见、所感、所思,才能进行二次加工进而运用在思想教育活动中。
(二)倡导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教育在教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的作用可知,优秀的教育能帮助人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并最终再回到生活中,它与学生思想教育的特质更为契合。学校倡导学生提高学习与生活的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关注。重视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背景并将其与系统的理论知识链接。就要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具体情境和个性来建立思想教育与形象生活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先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生活情况,储存广泛的课程教育资源。其次,遇到问题时,要恰如其分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导思考。但,联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现实生活的全部移植到教育活动中,而应遵循因材施教、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运用举例反思、活动体验、理解表达等形式来促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最后,教师要尽可能引领学生自觉联系生活与学习,促使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培养积极的思想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正向的生活意义、协调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探索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而在联系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其自主建立思想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教育源于生活现实而指向生活理想,达到回归自在并超越生活的境界。
(三)教育应关照学生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前已述及,不论从时间维度上还是从空间维度上,生活与教育都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离的,而且生活的横向内容与纵向发展相互联系的复杂形态,更强化了教育在社会传承与个人发展方面所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它与人未来生活的幸福程度息息相关,因而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实现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
人的生活是个体生命展现与丰盈的过程,这一过程动态展开、并非孤立静止。教育在一定时期内贯穿于生活的三种状态之间,对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有巨大作用。人只有在成长过程中正视过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才能在每一阶段发展中明晰自身已然的存在状态、或然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价值的努力方向。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现实的要求,共同参与学习与生活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潜力;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引领学生树立理想与志向,鼓励其积极追求生命生活的意义。
在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重视生活的作用,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积极重构思想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解决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去感悟和体会生命之美,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树立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念。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等价值观的探索,在思想意识领域重视未来生活源动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对未来生活的能力与信心。
[参考文献]
[1]罗儒国.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困境与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2]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和学新,陈晖.教学的生活逻辑[J].中国教育科学,2013(3).
[6]罗儒国.“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研究评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7]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李森,王银飞.生活性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9]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