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2期   作者:姚莹
[导读] 了解《战国策》,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完成导学案。
        姚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第三中学  83000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策》,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完成导学案。
(二)过程与方法
        1. 预习检测:理解并积累文言知识
        2. 内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结构特点
        3. 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设喻说理、三叠排比、以小见大的讽谏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谈谈获得的启示,说说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今天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设喻说理、三叠排比、以小见大的讽谏艺术。
三、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习情况有以下特点:一,大多数孩子语文学习功底扎
        实,基于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因此本课在设计环节省去了文言文内容翻译环节,而是直接通过预习检测的方式,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以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二,孩子们已和任课教师形成了师生共学的良好关系,教师深知每个孩子的课堂反应能力。本堂课设置了能够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同时,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引导学生连贯古今,探讨当今时政热点。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不过440字,却生动地续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的总体构思是“事不过三”,“三”形成了全文震动的频率,文中的大小事的出现发展,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文中故事的一波三折也就出现了内容的铺排和渲染,出现了词句的顺畅与圆润。
        文章用笔高超,剪裁讲究,繁简虚实,各显其妙。
        第一部分214字,写了邹忌讽谏的原因,这是全文写的最繁复之处。共写了两次窥镜,三次问答,一次反思,还有两次关于徐公的穿插。
        但这一部分,繁中有简,主写三问三答,细节生动。三人问答语气语调的微妙变化,“与坐谈”显示场合的正规与发问的慎重,“孰视”时的认真态度。两次“窥镜”的丰富意味,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自得与自愧的神情意态与心里变化。[①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上)【M】.]     
        这一部分,实中有虚。一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实在文中关节处插入的一次虚笔,即使是“明日徐公来”,文中也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徐公是如何更加“形貌昳丽”;作者仍然虚写,用“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来烘托徐公的美丽,这是非常精妙的“一笔两写”的笔法。
        还有一处极致的虚笔空白——在邹忌反思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后,他是怎样再“思”给齐王纳谏的——却连一个字的描述也没有,这真是精妙的剪裁,让我们飞扬神思。
        第二部分103字,写的是邹忌纳谏的内容。这段是简笔,惜墨如金,进谏的准备工作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完全不提,只用“于是入朝见威王”七个字一笔带过。但简中有繁,设喻生动,繁在脍炙人口的“三比”。“三比”中进行了两次推论,第一次由家事而推论到王之周围的人与事,第二次推论则着力点出关键:“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类比深刻,说理充分,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一语既出,引人深思。
        第三部分123字,写齐王纳谏后的措施与效果。繁简并用。“善”是这部分的最简之笔,出自君王之口的“善”字,不仅只是对进谏的首肯与激赏,不仅只是鲜明地表明了齐王的态度,集中表现出了“讽”的效果,而且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齐王作为一位君王的矜持与尊贵。这一“善”字,可谓用的恰到好处。而用来阐释“善”字的就是那畅快淋漓,颇有气势的排比句——“三赏”,让人感受到了齐王纳谏的决心与非凡的措施,表现了齐王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贤君形象。至
        于文中对纳谏效果的描写,则是实中出虚,由一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进行表现,国家的强盛,国力的强大不言自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更是画龙点睛,深刻简练,引人深思。[②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上)【M】.]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想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直言进谏的大臣是不行的。战国时期,诸侯并立,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检测
【活动一】简介《战国策》,补充课下注释一。
【活动二】答疑解惑,积累文言知识。
要求:结合课后习题,解答文言重点难词难句问题。
(三)细读分析
1.题解:请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题目的意思。
【PPT】讽谏原因(1)
【活动一】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分角色指读
【朗读指导】1. 像读故事一样,读出其故事味
            2. 体味人物语气,读好人物语言
            3. 结合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 分析第一段
【师】邹忌为什么要和徐公比美呢?那我们就先看看邹忌和徐公比美的故事。
【活动一】齐读第一段
问1:用一句话介绍徐公?
问2:如何理解这句话?
问3:邹忌是用什么方式和徐公比美的?
问4:共问了几个人?
【PPT】展示三人对话
【活动二】自读这三人的对话,体味人物的语气。
【注】反串指读→并问处理的原因→齐读→分组分角色朗读
【PPT】总结三人不同的语气
妻:赞美、偏爱;妾:畏怯、顺从;客:应酬、逢迎
问5:这三人不同的身份,地位,目的,却给出了如此一致的评价,那么面对这样的评价,主人公邹忌的心态是怎样的?
→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当徐公来时;窥镜自视;这两个细节)
问6:邹忌自视后,故事并没有结束,他紧接着做了什么?
【PPT】展示这段思的文字
问7:你认为邹忌暮寝而思,他思考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
3. 分析第二段
【活动一】齐读课文第二段
问1:邹忌是如何委婉地讽谏齐王呢?
【PPT】类比推理(内容)【板书】比
问2:齐王听了邹忌的谏言后有什么反应?
问3:邹忌希望齐王怎样做?
4.分析第三段
【活动一】齐读课文第三段
【引】齐王纳谏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样呢?齐读第三段。
问1:齐王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问2:采取措施之后,国家有没有变化?
问3:广开言路后,齐国的外交局面是怎样的?
问4:为什么朝拜齐国?
问5:齐国为什么强大?
问6:文中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引齐王的背景,点历史确有“四国朝齐”之事)
【PPT】措施;成效
(四)拓展延伸
【活动一】谈谈你通过学习本文所获得的启示(提示:可从人物、写法和结构等方面谈;也可以结合齐威王的特点联系当今时政热点来谈。)
写法:设喻说理,以小见大;结构:三叠法
邹忌:娴于辞令关心国事的贤臣;齐王:从谏如流勇于改革的明君
【PPT】展示问题
【活动二】背一背  
【PPT】结构(讽谏原因、内容、结果)
(五)总结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除利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基本达到了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结合导学案预习,检查预习等环节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内容理解,逐步了解本文巧妙的结构特点和独特的语言特色。不足的是:课堂主问题设计不够精炼,致使学生在一些碎问方面浪费了课堂时间,使得本课的一大亮点环节没
        能完整地呈现出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