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倩
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243000
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落实,从中我们更加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从新课标的说明中,显而易见思想政治课程不仅仅承担学科性任务,更要彰显学科的德育性属性,同时“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更让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在课程实施方面下功夫,以达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任务,实现思想政治课堂的效果。为此,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以三个方面,不同角度剖析思政课堂的构建以砖引玉。
一、设置合理目标,发展核心素养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有些弊端必须要避免,例如:教学目标的内容上虽有强调多维,但在实施过程中侧重方面有所偏颇,更偏重知识维度、书本知识的传递;教学目标的实施上,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学目标的设置缺乏层次性;教学目标的效果上,忽略所定目标的实际性与可行性;教学目标的评估上,缺乏对其达成的有效评估……综上,针对传统课程目标的弊端,在此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紧扣学生主体,凸显人文性
当代教育背景之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学生为主体,处处以发展学生为核心,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展,思政课堂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此,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首先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高中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成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也有了较高发展,思维活跃、有部分求知欲,因此目标的设置要能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心理认知与发展水平。其次考虑学生已知知识经验,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最后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学生能力且稍高于学生水平的目标。
(2)坚持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思政课堂以其特有的学科属性,发挥帮助学生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作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面:
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彰显了教师的使命,教师要用借助历史、当代、国际等多领域设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真了解、真感悟、真信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先进政治思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科学精神。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局面,开启新征程,必须培养科学精神,才能适应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教师需要借助思政课这一载体,在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方式、实践第一的思维意识。
法治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法治意识,从我做起才能建设法治中国,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让学生主动感悟我国的“治国之道”,引导学生追寻“德润人心、法安天下”的理念。
公共参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已不适合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当代,公民需要具备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行使政治权利的素养。我们要通过学科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先形成内化意识,再通过外显的参与行动表达个体内在的素养。
(3)坚持紧跟时代步伐,凸显时代性
思想政治学科的特别之处就是具有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目标不能一味固守传统,局限书本,眼光短浅,而应该借助国内国际时政要闻、社会热点,在关注、了解、分析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成具备时代眼光的现代人。
二、创设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思想政治课也必须与时俱进。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式早应该被摒弃,那么思政课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呢?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概念,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新路径。
(1)议题式教学
议题式教学是活动型课堂的有效实施方式。一是议题的提出。“议题”不仅仅是“讨论的问题”,以问题的方式展开,而是一个观点、一个事件、一次调查都可以作为“议题”,不局限于形式,但要注意内容的价值性。二是议题序列化。结合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学生特点、“议题”性质,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形成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三是针对相关活动,要评估其操作性。学生有兴趣、学生有能力、学生有切入点,才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探究生成目标。
(2)活动型课堂的意义
通过活动型课堂的展开,一方面,理论上这是基于“对新课标的探究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的深入贯彻,紧跟时代步伐,是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首先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形成自己的知识逻辑,摒弃枯燥的照本宣科;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议题”的提出、解决、讨论过程中强化辨析、培养逻辑思维、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有效反馈,巩固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联系实践更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是必不可少的评估、巩固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控教学步伐,以便更好的达到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达到此目的:
(1)优化难度,梯度练习
练习是巩固课堂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练习的设计格外重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念”,练习的设计不能过高超越也不能低估学生水平,达到不跳摘不到,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另外要因材施教,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练习设计需要多层次,有区分度,适应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
(2)创新练习,形式多样
传统的练习方式主要是单一的题目为主,即使题型可以设置单选题、判断题、简答题等,但形式还是单一,略显枯燥。因此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上有所变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开展开展辩论赛、模拟联合国大会、创作诗歌、设计情景化开放性题型等方式,新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由“迫学”转化为“乐学”。
(3)结合实践,回归生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方面,人类大部分的知识是通过间接经验的方式获取的,书本知识是占比较大的部分,通过课堂教学我们能系统而集中地获取知识。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白获得认识并非最终目的,最终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在思政课的反馈中,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走进生活,去理解、开展关注国内外事件、参与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企业、参与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做中学,提升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