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2期   作者:熊俊
[导读] 在素质教育全方位推进的进程中,体育课程改革也不断深入
        熊俊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柳林乡中学 435500
        摘要:在素质教育全方位推进的进程中,体育课程改革也不断深入。此时,如何发挥体育课程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效果方面的作用,就成为摆在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而明确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锻炼效果的影响,是整体工作开展的前提。因此,以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锻炼效果为对象,探究体育教育的作用非常必要。
        关键词:初中体育;身体素质;策略
        一、划分体育活动等级,保障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并制定更加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活动与内容,为实现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再根据其情况划分不同的运动等级,实施分层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符合自身水平和发展需求的锻炼与培养。从而为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增强创造条件。
        为了设计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保障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比如第一节体育课上,在准备活动之后,教师可以按照柔韧度、灵活性和耐久性等方面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如利用立位体前屈和俯卧抬臂等测试学生的身体柔韧度,借助反复横跨测试身体灵敏度和协调性等。根据学生的测试数据划分其身体素质水平,然后再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活动项目,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有针对性的锻炼,从而保障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二、讲解体育运动知识,夯实学生的运动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掌握技能的前提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其能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实践活动的进行提供支持。体育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更要求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知体育运动。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运动技巧的同时也要进行运动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夯实学生的运动理论基础。从而为实现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保障学生获得更加有效的锻炼提供支持。
        三、扩展教学形式内容,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动兴趣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课程得不到重视,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导致课堂的学习与实践中能够有效应用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给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发展造成阻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明显提升,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更加多样化的活动,以丰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体育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
        四、提供实践训练机会,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水平
        实践应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训练机会,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并获得实践能力的强化,为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提供支持。体育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练习与实践,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对所学的体育知识进行巩固与强化。从而实现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为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提供保障。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更加有效的锻炼,实现其运动素养的提升,教师要为其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实践练习机会,保障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篮球运动技能时,教师在讲解完“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动作技巧之后,可以先让学生两两组队,面对面站立,做好持球的准备动作,进行抛接球练习,帮助其掌握基本动作要领。然后再将学生集中到一起,围成一个大圈,进行随机传接球,让学生能够在练习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把握传球的力度和方向。从而让学生通过练习实践获得运动技能的提升,实现身体素质的增强。
        五、指导安全运动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强度,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身体机能的伤害和损伤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进行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传授的过程中,也要对运动安全和应急救助方法等知识进行讲解与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安全运动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提升其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能力。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运动安全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进行演练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保障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奠定基础。
        六、加强运动观念传输,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
        运动作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之一,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单凭课堂中对于体育项目的讲解与训练无法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技能的教学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产生转变,使其能够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并养成运动的习惯,为实现其身体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运动锻炼,教师可以将运动重要性渗透进体育技能的训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运动的意识和习惯。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保障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支持。
        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引导学生养成坚持运动锻炼的习惯,实现其身体素质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运动观念的传输融入进实践训练中,并将运动能力测试作为课堂中的教学环节之一,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更加专注于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同时使其能够在课下积极地进行练习与巩固。比如在教学发高远球时,教师可以将发球测试作为下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自主进行练习实践,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增强。
        七、总结
        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对课堂的形式与内容进行转变,以有效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获得身体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难度的划分,以保障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的提升。通过讲解体育运动的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运动理论基础;通过扩展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激发起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实践训练机会,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水平;通过进行运动安全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通过加强对运动作用的传输,促使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有效的锻炼与培养,为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保障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艳丽.巧用信息技术增强体育功效——初中体育足球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1):134-135.
        [2]时维金,沈建华,蔡皓.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空间的研究——基于师生互动言语行为的视角[J].体育学刊,2016,23(04):91-96.
        [3]王莉.让快乐伴随你我——快乐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24.
        [4]危琳琳.以“新”促趣以“点”带面——初中体育课堂中有效运用创新型“准备活动”的实践研究[J].运动,2015(22):68-69+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