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
论文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文章通过微课、移动终端改变学习的方式,让美术课堂更加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课堂实践的方式尝试利用微课、移动终端的优势,创设线上线下混合的个性化学习氛围,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交流互动中解决个人在之前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形成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微课、移动终端、个性化学习、美术课堂
在互联网+的时代,积极、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是国家战略、社会共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在环境与教育的目标不断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美术课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美术课作为实施课程的主要载体。自然班进行美术教学是实施美术课程的主要形式。平均每个班40个学生,一节课40分钟。这样的美术课堂就决定了教师要有统一的授课形式,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统一的评价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广泛、多样,这就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视觉偏好等存在着很大差异。统一的教学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之间存在着需要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也造成课堂中总是有学生很投入,也总有学生貌似安静倾听,实则游离在课堂之外,更有学生将这种游离外露。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个性化学习理论[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上】,P1217,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强调个性品质在学习中具有重大作用的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以反映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如果能够利用微课,创设线上线下混合的个性学习氛围,课堂中能够利用移动终端,提供个性化学习的资源,更多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的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很强的学科,特别要体现情景的创设。美术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他艺术。[1]图片和视觉资源在学习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可谓地位非同寻常,《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明确 “以学生为本”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2]。在有限的美术课堂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资源,提供解决个性化问题的过程,就会让美术课堂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
学生搜集资料作为挖掘学生资源一种方式,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资源。但在实践中常常会产生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材料准备过多,但有效资料较少;一种则没有准备。通过谈话、交流发现出现这两种情况原因有很多,通过总结,以下原因在调查中对象中所占比例较大:第一,网上资源过多,学生找不到合适资料。第二,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在托管班或兴趣班,晚上在家时间较少,留给美术学科的时间就更少了,没有时间搜集资料。所以就会出现以上情形或材料过多,无用武之地;或是无材料可用两种状态。
一、微课、与移动终端的优势
微课: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具有时间较短,重点突出的优势。
移动终端: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电子设备,在本文中涉及的主要是手机、iPad。手机在生活中非常普及,学校为学生提供iPad,使利用这两种移动终端辅助教学具有可能性。
二、利用微课、移动终端加强美术课堂个性化学习
(一)利用微课 创设线上线下混合的个性学习氛围
1.利用现有平台,实现课前微课,根据需要,自主观看。
随着网络的发展,视频App在生活中很常见,例如:腾讯、优酷、爱奇艺等等。下载方便,而且操作过程简便。将事先做好的微课上传至APP,发送二维码链接给学生,学生利用手机点击学习。在上传的过程中,由于微课时长短,文件不会占用过多空间,上传方便。上传后会自动生成二维码图片,作为该微课观看链接,通过微信群发送二维码。学生直接扫描二维码观看,这样既不会受同时在线观看人数的限制,也不会受观看次数的限制,观看方便。(具体过程见图【1】)
学生将微课作为前置学习的内容,结合线上媒体,利用手机、iPad等视移动终端设备,利用微信平台,扫码即看,方便的学习方式,普及的观看设备,给所有学生进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短小、经过教师选取的内容,节省了学生的时间,让学习更加有针对性。通过谈话的方式,随机抽取了35名学生进行调查,有35名学生观看了微课,100%实现课前微课。有82.4%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理解,利用回放、暂停的形式,了解塑形的步骤,根据需要进行学习,从而让学习更加具有个性化。
2.课堂交流互动,互通有无,满足个性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共同进步。
课堂中,教师围绕微课中提及的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组织有针对性的交流活动,学生在学习微课的前提下,运用所学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弥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以人美版五年级上第12课《动态之美(三)》为例,此课学生运用塑形的方式,创作一件具有动态感的立体人物作品,在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动态之美,感悟创作的乐趣。通过对课标的分解,制定与续写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3]。确定以下目标:1.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对比雕塑作品图片,概括雕塑作品动态特点。通过对比绘画与雕塑作品,学生区分平面与立体造型不同的表现特点。2.通过小组模仿雕塑作品的动态,学生分析夸张动态的方法。3.通过微课学习,学生概括两种表现方式的具体步骤,独立创作一件具有动态美感的立体塑形作品。在选择正确步骤图片的环节之后,教师出示两件学生创作的作品(如图【2】、【3】),学生观察作品,描述观看作品的感受,寻找作品中出现的问题。用实际的作品引发学生对于创作的思考替代创作的步骤,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从外露、浅显逐步向内控、深刻转变的心理特点。一个完成的作品放在眼前,要运用所学进行评价,给了他们发挥思考的机会,而挑剔的、爱争辩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很喜欢这种“找错”的形式,从而达到该环节的目的。
观察此图,学生发现图【2】虽然是一件有稳定性的立体的表现人物动态的作品,但是人物头部、躯干从侧面看都是一个薄片,缺乏体积感。从而找到导致作品如此呈现的原因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忽视了身体各部分体量感的塑造。图【3】中的雕塑腿部本应与躯干连接,但作品中呈现断开的状态。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是腿部连接的过程中,没有挖出插接的孔洞。从而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共38名学生的班级中,有42.1%的学生发现了图片【1】的问题并找到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71.%的学生发现了图片【2】的问题并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同时发现,13.2%的学生找到两件作品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此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发现并找到1件作品的问题。通过该班的作品发现97.4%的作品没有出现图片中作品呈现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学生在交流中解决了自身未能发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予以解决。实现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交流互动,解决个人在之前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实现共同的进步。基于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课前通过线上学习,学生通过感受器形成感觉登记,转成短时记忆。课上通过交流,对知识进行提取,储存登记,形成长时记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的迁移,再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学会思维”,要给学生思维的机会[4]。
(二)利用移动终端 提供个性化学习的资源
1.通过iPad,学生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它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课堂中,通过iPad学生能够选择教师预先在APP Explain Everything设置项目的图片,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探究问题,满足个性喜好。
以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7课《色彩明度练习(一)》为例,此课学生通过对比、体验,分析明度产生的原因;通过探究、观察、实践,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能够运用明度的变化组织表现一幅作品。学生通过体验,归纳色彩明度渐变的方法;通过欣赏、对比观察,感受明度变化产生的空间与节奏美感;将明度的变化运用与实践创作中。通过对比、观察,能够感受并用语言描述明度变化所产生的节奏与空间的美感。
教师预先将设计好的项目存储在Explain Everything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iPad APP 项目中的图片,项目中存储了造型、色调不同的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观察任意一幅或对比观察,并可以随意拖动,放大或缩小图片,进行细致的观察,在对比观察的过程中,分析明度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方法,在尝试调色的体验中,发现色彩调和的方法。
11岁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对色彩更加关注,色彩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例如:在班级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几乎没有男生选择粉色的纸。当然,色彩的选择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可以说明学生对于色彩有自己的喜好,所以,此课为学生提供多种色彩倾向的图片,更适合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和准备的颜色选择图片,进行尝试。
2.通过iPad,学生使用现有APP作为学习资源,满足个性需求。
美术教育是一种造型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有些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回忆、联想的形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但是有些学生对事物记忆模糊,导致学生不敢表现。这时可以利用APP中现有的资源帮助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能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在人美版一年级下,第7课《动物园》一课中,在学生寻找小动物特点的环节,教师提供iPad中3D博物馆这个APP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动物,可以变换不同角度,从而对表现对象在造型特点和行进轨迹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观察。如图【4】
个性化学习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偏好、需要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课堂形式不变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学习资源让美术课堂更具个性化。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手机、iPad的普及型为使用提供了可能性。屏幕无论从色彩还原度与存储量等方面与传统的纸质材料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网络更是发展迅速。让观看微课,使用iPad进行项目下载与传输变得易操作。通过微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中通过交流互通有无;通过手机、iPad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满足学生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让课堂有更多不同的声音,注意那些似乎迷失了的安静的学生——可能是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学生,否则他们就会消失在课堂背景中[5]。让更多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偏好、需求进行学习。
教学是一个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也发现研究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网速、软件更新、设备维护等方面,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能够保障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广馨、白彬华,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P203,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P.2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卢臻、杨瑞旭、李淑梅,教-学-评一体化教学 课堂与观察,P.2,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4][美]R﹒M﹒加涅、[美]W﹒W﹒韦杰、[美]K﹒G﹒格勒斯、[美]J﹒M﹒凯勒(著)王小明、庞维国、陈保华、汪亚利(译),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修订本),P76-7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美]威廉﹒鲍威尔[印尼]欧辰﹒库苏玛﹒鲍威尔,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来自国际学校的启示,P12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