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2期   作者:曹梅
[导读] 家国情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是青少年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与精神。
        曹梅
        济南市钢城区艾山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家国情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是青少年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与精神。将关于家国情怀的教育以故事教学的方法引进初中历史教学中,从而培养初中生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意识。初中历史教师应根据课本素材,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家国情怀的感情,以便为学生爱国思想的增强及民族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策略
        一、 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家国情怀教育主要是依靠教育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尊重和对家庭的热爱。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寄托,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也是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启蒙作用,从而帮助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使学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培养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
        (二)培养爱国主义的有效扎根
        家国情怀教学是以家庭观念和民族观念为基础的一个学术领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初中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庭的人文理念,树立“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对中学生进行祖国情感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中国历史,加深印象,加深理解。通过家国情怀的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其中,西周宗法制度是家国情怀制度的源头,也是家国情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而且要认识到它对后代生存的重要影响。它把“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一直影响到今天。同时,家国情怀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加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价值观。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策略
        (一)创建故事情境,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高尚品质及积极情感的重要职责,充当着学生成长路上导航灯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营造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教学实践表明,借助图文并茂、声情兼具的故事形式给学生展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感因素,可使学生在生动的音乐与画面中体会其中的情感,并且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从而推动学生提高爱国精神与情感,进而将个人荣辱与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故事情节,培养对家园和国家的感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新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新媒体技术手段也越来越成熟。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家和国,在历史故事讲解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将枯燥的历史素材形象化,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情感,实现感观联动。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能更深刻地理解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才能充满激情,有家国情怀。例如,笔者在讲“抗日战争”的时候,把抗日战争的录像资料和有关录像内容播放给学生看,通过结合多媒体设备,将抗日战争的故事情节形象地讲给学生。让学生看到什么是918事件,什么是华北事变,什么是卢沟桥事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日军的残酷和全民族顽强斗争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顽强抵抗的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斗精神,达到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教学目标。再例如,在谈论日军侵华时,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图片和相关视频,让学生充分看到日军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勇敢和爱国精神,激发他们心中的热血,增强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谈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向学生讲述历史故事,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课堂可以分为正反两组。积极的一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相反一方的观点则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通过备课、课后讨论、课堂辩论、教师补充讲解等方式积极准备。这种辩论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独立思考,进一步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与现实结合宣讲民族故事,培养学生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的建立还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发现国家政策的优势所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国家发展的信息,让学生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认识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和党的正确领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
        比如,教师在结合国家发展变化讲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部分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的优势,认识国家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国家的发展变化。作为教师可以把1978年的中国作为故事的开始,用图片、视频和视听图像的形式展示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总结这些变化。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过去,中国的房子大多是土坯房,生活设备又贵又少,街道很窄。但现在我们人民的生活质量迅速提高,街道变得宽敞整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生活设施智能化。”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使他们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 结语
        在时间的不断流动中,历史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类活动过程的简单记录,也是对时代的一种回应。家国情怀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和中国梦的必要保证。而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教科书,而且可以满足德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 彭和平.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新课程,2017(12):333.
        [2] 查泽雷.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7(4):81.
        [3] 叶少勇.“家国情怀”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5):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