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物理教学育人设计 对标学科育人价值实现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2期   作者:熊忠
[导读] 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物理教学在本质上是育人的过程。
        熊忠
        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   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物理教学在本质上是育人的过程。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对标物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通过教学目标育人化、学科知识育人化、教学活动探究化、物理知识情感化、教学过程情感化等方面优化育人价值设计。
        关键词:物理教学   育人价值   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对育人目标的实现,最终依赖于由教师主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师必须要理解: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物理教学在本质上是育人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物理课程内容本身所蕴涵的育人资源,教学设计应对标物理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优化教学育人价值设计。        
        1.教学目标育人化
        学科育人的实施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学科育人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总体审视与把握,从中抽象、概括出一个或几个可以统领教学内容的科学基本观念。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灵魂,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指明方向。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制定了引领教学的育人目标。即让学生形成电磁互变、世界多样统一的科学观念,领略法拉第锲而不舍、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在领略科学观念和知识之重要性的同时,体会科学发现之艰难;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学习科学家勇于实践、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2.学科知识问题化
        问题是教与学的关键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学科育人须找准学科育人与学科核心素养间的关系,找准学科知识与学科育人的“再生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科知识学习与深层次的育人价值之间架设桥梁。实践中,我们将对具体事实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转化为高水平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创设学习情境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建构学科基本观念,深化核心知识,形成关键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主要是以物理现象观察、物理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及理论和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理论现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在“磁生电”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①奥斯特之前有人研究过电与磁间关系吗?②是什么思想促使人们去研究电磁关系?③是什么观念在干扰人们认识电磁关系?④既然电能够产生磁,反过来利用磁能否获得电呢?问题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建构电磁统一、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科学观念。再比如,在“人造卫星”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卫星上天、宇宙飞船返回地面的新闻,卫星是如何上天的?卫星上天需要多大的速度?牛顿的人造卫星设想是如何形成的?问题①:为什么苹果会往下掉而月球却不往下掉?而他们都同样受地球引力的作用?问题②:在地球上怎样操作使一个铅球变为一颗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问题③:请推测一下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的可能情况?问题④:我们每天从电视上看到的卫星云图是怎样得到的?这一类卫星又称为地球同步卫星,为什么叫“同步”?谁与谁“同步”?为什么要“同步”?怎样“同步”?这种同步卫星还可以有哪些重要用途?
        3.教学活动探究化
        科学探究是指探究者通过自身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要求科学探究应该体现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要在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带着问题进行概念的建构、规律的探索。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中,首先提出问题:让两个3kg的铅球和5kg的铅球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到沙坑,哪个铅球下落得快?什么因素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很多学生的错误前概念会马上暴露出来。通过纸片、纸团实验、牛顿管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或传感器实验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等实验探究,从定性到定量,层层推进,最后探究出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时加速度相同这一结论,打破学生“重物下落快”的错误前概念,自然的探究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自我建构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规律。最后通过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使本节课的育人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在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作为学习探究的中心任务,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应该学哪些内容,在学习中应当得到什么”。
        4.物理知识情境化
        情境的趣味性更容易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应遵循“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提炼物理建模证据——问题解决”的路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直接指出物理概念与规律,而应将生活中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趣味性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借助文字语言或图片视频等进行案例展示,使物理课堂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以“抛体运动”为例,教师应基于现实问题情境设计教学。如生活中的喷泉、烟花燃放、飞机投放救灾物资、体育运动中的跳远,分别作为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平抛、斜抛运动情境。在万有引力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我国嫦娥五号发射和返回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动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学习我国嫦娥号的发展史资料。采取视频、文本及图片等形式来呈现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通过这些时代性的案例,能够使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体会到我国航天科技的重大发展成果,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物理课堂在高涨的情绪中顺利开展。
        5.教学课堂情感化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的时段,教师本身是否尊奉并践行平等、尊重、公正、民主的课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显在或隐性地传递着育人价值。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首先保证自身具备良好的素质,作为物理教师,求真、求善、求美是基本品格。教师在讲台上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上课不迟到,把做平抛演示的粉笔头捡回,对待实验数据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耐心倾听,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宽容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潜能生的态度等细节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6.结语
        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真正体现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这种育人价值应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具体操作中。真正有意义的课堂,应对标于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应站在学生个体发展、国家民族兴旺、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有内涵、有设计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学生具有科学思维特质,懂得推理、善于论证、勇于创新,成为科技探索者,善于发现、有效解决问题,能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有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努力的境界与负责任的襟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2(5).3-6
【3】田保华.试论学科德育的问题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5(5)3-10
        【4】人教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
作者简介:熊忠,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671000),电话:13577281916
姓名:熊忠,单位: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专业:高中物理,地址: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龙溪路69号下关第一中学熊忠(收),电话:135772819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