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梅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校 401120
摘要: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各阶段学好数学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家校合作中,着重强调家庭教育对小学数学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敦促学生养成提前预习、按时完成作业、具备数学基本能力以及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好习惯,为学生今后学好数学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
前言:
任何人的习惯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人们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改变以往不良行为倾向,养成有利于自我成长完善的习惯方式。在教育中,教师与家长有义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倘若学生在该时期内未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则会为后续数学学习带来许多阻碍。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既有依靠教师在校引导,还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监督陪伴作用,以便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在家庭教育中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不具备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主动掌握所学知识那种,教师必须借助家校合作优势,让学生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自觉养成自学能力。预习作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表现,通常需要在家庭教育中予以有效完成。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监督孩子完成预习项目,并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孩子的性格特点,制定不同内容的数学预习方案。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家长可以分为三步引导孩子进行预习,首先,带领孩子阅读教材内容,借助家庭中带有角的物品,说一说这个物品的角有几条边,有几个顶点;其次,带领孩子一起学习画“角”;最后,鼓励孩子依照预习内容提出相拥问题,总结本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该种预习方法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机械化学习,有助于孩子在课堂教学中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理解本课知识内容的重难点,避免孩子面对相同问题反复出错。
二、在家庭教育中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由于低年级学生贪玩心较重,在数学家庭作业方面过于依赖父母,无法自觉按时完成数学家庭作业。而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在陪伴写年级学生写作业时,常常只关注作业的错与对,忽视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自主性与责任心。为了保证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对学生数学作业完成的质量与速度予以重视,注重孩子在书写数学,家庭作业时的做题习惯、审题习惯、计算态度等。部分低年级学生在读题时因粗心大意,经常将数学符号看错,从而造成整个数学习题的答案错误。
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许多学生对于类似的“72-22+45=”数学题目,在计算过程中先算“72-22=50”,然后再算“50+45=”,在此过程中,因孩子粗心,没有认真审题,误将“+”看成“-”号,最终导致整个算式的结果错误。加强混合运算中该种错误经常出现,为此家长应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认真审题,避免养成一边玩一边学的不良学习习惯。另外,家长还要养成孩子自主检查作业的好习惯,虽然低年级学生在自主检查作业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没有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家长需在辅导时告知孩子数学习题做完后,需对照题目、数学符号等相关内容进行一一核对,并对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情况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在能家庭教育中养成具备数学基本能力的习惯
因低年级学生握笔能力较差,在数学作业书写时容易字迹潦草。这就要求低年级家长应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要求孩子字迹美观大方,学会使用格尺等辅助工具。另外,因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内容。家长需在家庭教育中借助动手操作方式,逐渐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对数学事物进行检验,以此在想与做中进行操作实践。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一)”一课时,家长就可以带领孩子对正方体的形状进行动手操作验证,查看数学例题中哪个图形是用四个正方体所组成的,这样不断强化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还能培养孩子实践动手能力,为其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在家庭教育中养成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习惯
由于每个学生先天智力存在显著差异,且家庭背景、生活条件也各有不同,即便是相同的数学问题,也会存在不同的认知看法。为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能对学生的数学掌握程度进行过分要求,学会尊重孩子对数学问题的认知与看法,允许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解答数学习题。例如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一课时,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12+6”的家纺计算时,孩子可以将该题思考为“6+6+6”,还可以是“10+2+6”等计算方式,无论哪种计算方法,只要计算结果正确,家长就可以尊重孩子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若孩子解答方法正确,家长应给予孩子一定的口头奖励或者物质奖励;若孩子解答方法错误,家长引导孩子从中找出计算错误点,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解答方法。这样孩子在今后数学计算过程中,竟能避免不必要的计算错误,还能提高自身计算专注能力,使其在家长的启发下学会自我总结,弥补自身不知出处。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孩子在遇到数学难题时,常常会以逃避、退缩的形式拒绝回答。该种逃避、退缩行为属于小学生的本能反应,家长在此期间禁止严厉指责。若家长一味通过大喊大叫的形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就会使孩子陷入恐慌之中,无法理清思路认真作答,从而陷入越做越错的学习怪圈。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心平气和的陪同孩子寻找问题的关键点,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提高孩子数学理解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能够激发孩子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及时发现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家校合作形式提高孩子在校期间的数学学习水平,进而逐渐养成提前预习、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等良好数学习惯。
参考文献
[1]杨进.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210.
[2]王米敏.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J]. 教育科学发展,2020,2(1).
[3]孙敏.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