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资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2期   作者:罗桂娥
[导读]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尽一切能力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自己。
        罗桂娥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解放中学
        【摘要】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有很多学生资源我们老师没有及时发现,让它悄悄的溜走了,甚至怕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小插曲”给我们带来破坏,其实如果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学生资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尽一切能力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自己。
        【关键词】学生资源  善于捕捉   有效资源   核心素养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是指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而生成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包括学生的问题或课堂中突发的事件等。学生资源是丰富多采的,那么怎样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这些资源呢?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略带贬义的“插嘴”是意外,是败笔,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最忌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因为“插嘴”既容易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又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往往对插嘴的学生轻则加以制止,重则严厉训斥。殊不知,“插嘴”中可能隐藏着意外的收获,蕴含着教育的良机。
        例如: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中,有一位学生进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时,并没有按教材设计的方法实验分别蘸水,酒精的棉球是否能点燃;而是用一只棉球先后蘸水,酒精,用另一只棉球先后蘸酒精和水,实验它们可否被点燃。我发现后没有批评他,而是询问他为何要这样做实验?该生说出了他的想法:他早就知道蘸水棉球烧不着,蘸酒精棉球烧得着,就不想做了,而他想知道的是既蘸了水又蘸了酒精的棉球能否点燃。教师认可了他的想法,请他自己先预想可能的结果,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并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在实验后的交流讨论中,又请他向全班同学报告自己的想法和实验的结果。课堂讨论和教师的补充说明,增添了这个教学设计之外的实验,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更深刻了。这堂课虽然没有完成预先的教学设想,但及时对学生别样的声音进行回应与引导,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收到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
        课堂上的错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但是这些错误如果能被老师灵活机智地加以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
     学“二氧化碳制取”时,各小组用给定的几组不同器材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组装装置,制取、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某个小组的同学组装好仪器后,一开始很长时间也没收集到二氧化碳,大家很着急。我走过去看了一下没有立即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实验失败的学生把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向全班同学复述一遍,然后让大家帮助他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把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入到酸液下面,气体就会很快收集满了。

这样一来,不但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而且使其他的学生也受到了启发,也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捕捉学生的“节外生枝”,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在具体实施教案时,课堂经常会被学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疑问所打断。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例如:在上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的学生分组实验课时,在实验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未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口,木条仍可复燃,实验事实怎么与课本上的说法不一致?”教师当时一怔,这可是上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就抓住了这个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和学生们共同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大家得出结论:只要集气瓶里的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就可以复燃,不一定要盛满氧气。这样通过打破了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科学精神。
四、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实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教师作为指导者,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发现演示同学的错误,由于演示者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学生自己发现的错误操作比老师讲的还要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可以适当增加演示实验,或者创新实验,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如: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改成集气瓶中装入少量二氧化锰,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一会儿再将引燃的铁丝伸入集气瓶中同样可以看到明显的现象,同时进行延伸,这样改进后还有什么优点呢?这样学生不仅觉得新鲜,还对对所延伸的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
五、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活动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活动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方案,应根据教学现场,灵活弹性地接纳、吸收、处理,激活课堂,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及时增补教学环节,使不曾预约的精彩出现在课堂,真正达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教学资源出自《顾展望: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ISBN9787304055776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堂---与课堂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