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礼朋
浙江省台州湾新区三甲街道中心小学 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课文题目是整篇课文的眼睛,它具有概述文章内容,指出文章行文脉络,凸显作者思想情感等作用。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题目同课文一样是宝贵教学资源,也值得我们老师不断地深挖。它能为我们优化阅读教学,体会文本秘妙,开展言语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把课文题目读深,读透,读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课文题目 价值 运用
课题作为一篇课文最开篇,最显眼的一部分。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课文的题目,或是一篇课文的内容概述,或是文章的行文脉络,或是作者的情感体会……借“题”发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题目形式多样,新颖贴切。从课文题目的表达内容上来看,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主旨作题、对象作题、事件作题、体裁作题等。这些形式多样,耐人寻味的题目为我们创新教学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一、巧读课题
(一)、巧读课题明体裁
每一篇课文都有属于自己的体裁,散文、小说、记叙文、诗歌……每一种文体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之处,不同的文本体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的重难点也各有各的差异。明确课文的体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从课文题目,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一篇课文的文本体裁。例如:《守株待兔》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篇寓言类课文;《赵州桥》则很明显是一篇说明文;《在牛肚子里旅行》很容易就让人知道这是一篇童话课文。明了课文体裁后,更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巧读题目促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要进行“生本”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而将课堂交给学生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课堂,在课堂中深入思考。在利用课文题目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加以引导,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思维习惯等,对课文题目展开分析,引发思考。例如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题目提出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学生一般都会提出“这幅画是谁画的?”、“这幅画画了什么?”、“这幅画是什么时候画的?”、“这幅画为什么能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依照课文,我们老师可以由浅入深的进行课文分析,同时在分析总结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重点,这样下来,既提高了的课堂的有效性,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能力。
(三)巧读题目提情感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课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老师可以通过巧读课题,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就曾经通过读课文题目作为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点。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读三次)圆明园。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都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王老师在原本平常的课题中,通过平中寓奇的手法,将作者的悲痛、愤怒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将学生的体感体验从生成推到了升华。
一、巧“bian”课题
(一)、巧辨课题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语数英三科开始使用统编版教材,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从人教版教材到统编版教材,语文教材的内容发生巨大的变化,一部分原来人教版的课文被统编版剔除出去。同时,又有一部分课文被新选编到统编版中。
但是有一篇课文却非常独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作家吴然写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原名《民族小学》,选编入人教版教材后改名为《我们的民族小学》???,再次选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后,又改名为《大青树下的小学》,作者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从《我们的民族小学》到《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的题目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一篇课文的文本矛盾,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矛盾,透过文本缝隙,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本课内容后,我把黑板上的课文题目擦去,写上了“我们的民族小学”。告诉学生,这是这篇课文原来的题目,然后让学生来思考,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
(二)、巧变课题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在教学课文内容前,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思考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课题中包含的内容,借此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我先通过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题目,提取出“峰”这个词语,通过组词“山峰”,让学生理解“峰”意为高而尖的山。接着借助图片,使学生明白天都峰的高而奇险。最后,引导学生表演“爬”这个动作,帮助学生体验“天都峰”的高。这完成这些教学步骤后,我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给“爬”找个近义词吗?
生:“攀”。
生:“登”。
师:你们觉得,哪个字更好?
(经过刚刚的讲解和表演,此时,同学们都一致认为是爬更好。因为,爬更能体现出小作者爬天都峰的困难,以及小作者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
教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回到课题:我们国家有一支国家登山队。他们以“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登上了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众多高山。显然 ,“登”字比“爬”字更能体现勇于挑战自我、坚持不懈的精神。小作者之所以用“爬”字,是因为小作者觉得自己年纪小,所受的挑战不足以用“登”字。但是,对于小作者这样永不言弃的精神,我们觉得,他足以用上“登”字。(擦去黑板上的“爬”,改为“登”)
师:让我们带上永不言弃的精神,再次大声朗读课题。
生:登天都峰。
通过变课文题目环节,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都交织在一起,融汇在一起,得到了升华。此时的语文课堂,不仅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内在心灵的一种唤醒和升华。这也是语文课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独特魅力所在。
三、巧用课题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细读课文的题目,不仅有益于师生解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包含的情感体验,更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文本的秘妙,增强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巧选材
选好写作素材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前提,培养学生选材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揭示课文题目与课文内容、课文主旨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作者对于选材的把握,帮助学生在习作中恰当的选择写作素材。
(二)、巧拟题
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为了拟好一个题目而抓耳挠腮,半天不能落笔。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这个“眼睛”是否够亮,够吸睛,在应试作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解决学生怕拟题,怕拟不好题的问题,关键在于教授学生拟题的技巧。语文课文的题目就是做好的借鉴。例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在宇宙的另一边》……在教学一些具有“陌生化”、“独特性”的课文题目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拟出一个独特、新颖的习作题目。
借“题”发挥,画龙点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可以从研读课文题目的出发,巧妙挖掘课文题目的潜在价值,并加以运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