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树生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30
[摘要]普通高中的“选课走班”经历了学校自行探索、国家引导、全面规范三个实践探索阶段。在实践探索中,对“选课走班”的认识逐渐科学、合理,产生了固定编班+走班、分层走班、分课走班、全走全选等四种实践样态,但对学生、教师、课程和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在未来,“选课走班”要在操作性内涵、学生生涯教育、教师课程设计能力、学校管理理念转变等方面加强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实践进展;趋势
一、“选课走班”的实践进展
(一)“选课走班”的实践历程
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至2014年,学校自行探索阶段;2014年至2017年,国家引导阶段;2017年以来,全面规范阶段。目前,普通高中的“选课走班”实践探索正处于第三阶段。
(二)对“选课走班”的认识
从现有的文献看,当前学界对“选课走班”的理解,存在三种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选课”理解“选课走班”。代表性的观点有:“选课”指“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兴趣、能力、水平去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课程。”[1] 第二种倾向,以“走班”理解“选课走班”,即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要选择不同的班级而学习。第三种倾向,就是以“走班”理解“选课走班”,但在实质上却是课程,如“‘走班制’在国外,更确切地说是学分制,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合适的课程和课程难度,进行自主学习,最终达到规定的课程学分要求毕业。”[2]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的颁布,“选课走班”这一名词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走班教学”,讨论与研究的重点应是“班级”如何设置,即如何设置课程班级,而非传统的行政班级。
(三)“选课走班”的实践样态
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的实践样态,既与“选课走班”的理解有关,更与国家对普通高中教育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密切相关,涌现出固定编班+走班、分层走班、分课走班、全走全选等四种实践样态。
1.固定编班+走班。就是以某些课程的学习为中心,将相应的学生编成固定班级,即传统的行政班级;另一些课程,因学习人数和需求不同,实行走班教学,需要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到相应的教室上课,而无需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则继续待在原行政班级中学习或上课。
2.分层走班。又称为分类—分层走班,多数是指某一门课程的“选课走班”的实践样态,也有的是整个学校的实践样态。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有杭州源清中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十一学校。
3.分课走班。分课走班,系指学生根据自己所要学习的课程而进入相应的班级学习。如北京35中,将课程分为“共同基础普修课程和兴趣素质拓展选修课程”[3],学生按需分层选择相应的课程班级进行学习。这种实践样态极大弱化或者几乎取消了传统行政班级的固有功能。
4.全走全选。全走全选是指实践学校完全取消传统的行政班级,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对必修的语数外三科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对选修科目实行课程分层编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时间自行选择,如浙江的某些学校“允许‘7选3’的所有科目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班级和上课时间,选课后组织的教学班全部重组。
”[4]
二、“选课走班”面临的挑战
“选课走班”对于习惯了传统行政班级的学习、教学与管理的学生、教师、课程以及学校管理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实践中已凸显出来。如对学生的挑战:面对众多可以选择的课程,不知道如何选择?面对变动不停的环境不知道如何学?对教师的挑战:我是谁?做什么?怎么做?对课程的挑战:如何兼顾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需要,以及课程的碎片化与适切性问题。对学校管理的挑战:如何解决中层设计问题,如何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选课走班”的未来实践趋势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的颁布,标志着“选课走班”将成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常态。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班级而言,“选课走班”仍是一个新事物,尽管已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探索,但仍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选课走班”的操作性内涵需进一步研究
尽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将“选课走班”统一为“走班教学”,但对上述问题并未明确地给出操作方案,仍需要各校开展实践探索、研究,毕竟校情、学情各有不同。
2.普通高中的学生生涯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实践证明生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选课有帮助。但生涯教育,是传统的普通高中教育从未有过,就是2017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也未曾涉及,对绝大多数的高中学校及教师都是一个是一个新鲜事物,需要学校及教师进一步加强研究,以发挥其真正能引导高中生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以及选择合适的课程的作用。
3.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选课走班”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因为“走班”是形式,内容是课程,但这个课程不是传统意义上课程,而是经过教师再设计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否则就会出现“知识碎片化”[5]“师本课程”[6]等问题,将会直接违背走班教学的“学生主体”意图,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研究。
4.学校管理理念转变研究
“选课走班”十多年的探索经验,对于未来的“选课走班”科学、合理地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隐含了一个观念问题:教师和学生不是主体。在未来“选课走班”的开展,就要求学校领导层以及教师转变“管理”理念,代之以“治理”,因为治理意味着双方是平等的,都是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与“选课走班”的理念相一致。如何学校管理理念将转变为学校治理理念,以及怎样落到实处,这将是未来“选课走班”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小雅.“选课走班”:种种现实该如何面对[N].中国教育报,2014-6-4.
[2]熊丙奇.让每一个学生有一张适合自己的课表[N].中国教育报,2014-3-2.
[3]朱建民.“选课走班”:我们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教育2014-5-18.
[4]王明娣.普通高中如何有序推进新型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4):73-79.
[5]朱红彪.选课走班后如何解决课程碎片化、适切性问题[J].人民教育,2018(15-16):37-40.
[6]王明娣.普通高中如何有序推进新型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4):73-79.
作者简介:方树生,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71年6月出生,安徽省优秀省级示范高中校长,安徽省优秀教师、全国化学教改优秀教师。现为广州市引进“名校长”“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杰出人才”。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发表或在省、市级论文评选获奖共13篇、主持国家级级研究课题1项,省市级研究课题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