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实践活动下初中法治实践教育的组织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2期   作者:李潇丹
[导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性不同,这也是新课改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内容的深挖和探究。
        李潇丹
        乌鲁木齐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830000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性不同,这也是新课改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内容的深挖和探究。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法治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促进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起到主体地位,并以春雨润物细无声渗透学生行为当中,实现德育教学目的。本文将分析基于综合实践活动下的初中法治实践教育的组织策略,以促进初中法治实践教育课程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初中法治;实践教育;组织策略;
        初中是一个特殊教学时期,是学生成长发育逐步转向成熟的阶段,家庭环境中以及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中都会给到学生一些长大成年独立、自主的信号,使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独立与自主的意识。但是初中学生在生活上、经验上、道德与法治意识上都存在较大的不足【1】,接触社会时间比较短,生活性知识不够丰富,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比较匮乏,还有就是容易被这形形色色的社会环境客观影响,容易导致学生误入歧途。从综合实践活动中优化课程结构,完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验,促进学生德育教学的培养,本文将以初中的法治实践教育教学为例,以促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世界观。
一、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涵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的课程教学引导,综合实践活动包含学生个性和教学的体验和学习领悟总结,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在2017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关于专题教育的指导教学,以丰富教学内容去构建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教育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2】,从而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实现核心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法治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不足问题
(一)教学观念与综合实际活动融入不足
        法治教育此类专题教育,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去感悟体验,行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学课堂的创新形式,导致综合实践教学实施不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根本原因。
(二)教学设计不具针对性不够合理科学
        教师在创设法治实践教育不具针对性,教学中课件创设的过程中往往是采取同一套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科学、不合理,背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无法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创设的课堂不符,容易导致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配合度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对知识汲取有一定的阻碍性,更影响学生对道德法治意识的加强和实践。
(三)缺乏对社会的教学资源挖掘和拓展
        教师在一心一意专研课本,以课本教学为主,但是课本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且课本教材内容是经过提炼知识点,与生活性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出入,法治实践教育讲究的是实际应用,如果不结合实际生活,忽略法治时事新闻,身边法律应用案例,光是课堂的知识讲授,是无法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融入性,反而会令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灌输者【1】,与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融入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很容易就被学生抛诸脑后了。不加强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实践活动教学,会令学生在社会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脱离实际生活,学生的不能自主性、独立性去解决生活中一些道德与法治问题,触碰法治底线而不自知。


三、基于综合实践活动下初中法治实践的组织策略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环境下的初中法治实践的组织,应以教学过程中所发生问题不足从而创设新的教学策略,以促进教学的改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法治教学目标。
(一)立足整体学情发展,灵活确定实践主题
        初中的法治实践教育应重视生活中应用,学生能自觉在生活做好社会公德和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3】,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参与中不断提供自我的认识,发现自我的价值,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的法治教学与其它的科目不同,应结合学科中的学情分析设计,深入课程知识点的融合性,以促进学生在人生实践道路有正确的主观意识,帮助学生找准未来道路的方向,找准法律知识定位问题。
(二)丰富实践活动体验,增强思想道德信念
        法治实践是具备有较强的教学性,但是都是通过精炼的教学知识点,这对学生要读懂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渗透性,影响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应用。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教材,将课程融入实践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印象深刻,运用真实的生活案例,丰富教学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理念。
        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法律知识,学生必须掌握传染病相关法律规定有《传染病防治法》,国家会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流行情况,都具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在《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4】。通过疫情的案例分析,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讨论,让学生能直观地感悟理解法律的特征及作用。
(三)遵循个性发展规律,培养积极进取精神
        初中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而且有一定的独立性主见,比较容易冲动。尤其是在逻辑思维的培养中,有了新的发展,独立性和差别性已经是发展到新的水平,社会性的约束与自我看独立的矛盾冲突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教师应根据这一时期的特点,在法治实践教学中结合心理教育内容,掌握学生的个性及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向积极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基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创设“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用最真实的感受、领悟去总结法治学习内容。
        另外,创设学生更感兴趣的教学形式《模拟法庭》,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课外知识,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从小学习法律,长大做个懂法、知法、守法的好公民。首先,将学生分为几类角色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法警、被告、原告、律师等。其次,要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案例、与学生比较接近。模拟法庭的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景,从实际生活中有所感触,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的教学创新模式,为了更好促进教学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能与生活紧密相连,将教材生活化、实用化,这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特点。初中的法治实践教育应借助时代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将生活的中法治知识融入课堂中,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促进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领悟。教师在创设课堂内容的融入性,要时刻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格和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袁小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5):220.
[2]陈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实施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55.
[3]王章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59):122.
[4]张惠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J].读与写,2018.2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