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式”前置研学,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2期   作者:刘月婵
[导读] 综合思维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要求高考主要考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刘月婵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摘要  综合思维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要求高考主要考查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本原三学”教学模式,尝试通过前置研学环节的设计、优化,培养高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以探寻高三地理高效复习的策略。       
        关键词  前置研学;综合思维;图文结合               
        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1]其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是连接其他要素的关键点。
        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进行了4个水平层次的划分(见下图),然而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遇到不少的困难。
               
        一、培养学生高中地理综合思维遇到的困难
(一)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水平不一
        地理还没纳入中考科目,学生整个初三阶段没接触地理课,进入高一重新学习。本来学生的地理基本知识就不扎实,经过一年的时间遗忘率非常高,导致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水平不一,在高三阶段进行的调查问卷发现(见附表),学生自评地理综合思维处于水平1的占34.65%,处于水平2的占37.8%,大部分学生综合思维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在课堂上开展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将遇到不小的阻碍。
(二)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时间不足
        在弥补学生初中知识短板的同时,也要开展高中必修内容的学习,以及各类考试测验,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此外,在预设学生课堂反应的情况下,往往还会有“意外”发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想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等等,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课余时间学生还没形成培养综合思维的意识,在高三阶段进行的调查问卷发现(见附表),会常用绘图(原理图、思维导图等)的方式复习和记忆地理知识的学生,仅占22.05%。      
(三)地理综合思维评价方式较单一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综合思维的划分,可借鉴的评价方案不多,难以进行。4个水平的划分,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外进行?是口头表达还是书写要求?其划分描述较单一,且主观抽象,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评价时,缺乏具体的、全面的指引。
        基于以上的困难,结合本校“本原三学”教学模式,本学年就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与评价,做了一些尝试与实践。本原教育“三学课堂”教学模式:“三学”是指课堂教学经历三个环节——前置研学,团队互学,教师帮学,其中,教师帮学贯穿始终。根据《基于“读图导学”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研究》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见附表),在培养与评价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实践过程中,以“图文式”前置研学,培养地理综合思维;学习小组竞争机制,评价地理综合思维;迁移应用、课堂展示,检验地理综合思维的变化。以下结合本学年本人及其他教师的公开课,重点介绍前置研学部分的实践过程。
        二、“图文式”前置研学,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实践
(一)前置研学设计,把握思维的方向
        刚开始前置研学研究时,非常迷茫,这是课堂教学模式再次改革的过程,虽然有其他学科的范例参考,毕竟是不同的学科,差异较大。于是,借鉴了地理科组某老师的公开课前置研学的内容,以高考真题为前置研学为主要内容,学生课前完成,课中展示讨论。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学生反馈:前置研学做高考真题,课中反馈做高考模拟题,课后作业还是做题,俨然进入了“题海”,虽然还是会做果,但仅为了应试,学习动力不足。而且学生不主动归纳,做了大量的题,缺少反思,地理综合思维难以形成,解决问题能力低下。
        同时,高三已经进入复习阶段,需要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形成,前提是得具备一定的必备知识。在以往的复习课堂中,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然而这样的方式费时长、效率低。
        结合以上的情况,前置研学设计内容初定为必备知识问题化,学生根据问题梳理知识框架,书写思维导图。例如,在《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的影响》的专题复习中,前置研学内容设计为:
        前置作业——课前知识网络构建
       
(二)前置研学优化,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复习自然地理模块时,学生的前置研学内容已经能熟练的完成,然而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不少学生的思维受限,主要关注前置研学中的文字梳理部分,无法与原理图关联。导致在解题过程中,顾此失彼,未能结合时空变化,对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于是,对前置研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图文式”前置研学,加强文字说明与地理图表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例如本人的公开课《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的前置研学内容为:
        前置作业——课前知识网络构建
        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请画出示意图,标示出天气状况及可能引发的气象灾害。
       
        (三)前置研学应用,培养思维的深度
        前置研学的内容,在课中往往发挥“引入”的作用。假如只是做为“引入”,降低了前置研学的作用,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法客观的检验学生的综合思维变化。完成前置研学的问题,学生只能达到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水平1阶段:说出生活中常见地理事物所包含的相关要素,并能从两个地理事物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1]迁移到其他情境、其他区域时,学生会生搬硬套,因此前置研学的内容,相当于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将构建的知识网络应用于真实的情境中。基于真实情境的材料和图表信息,填充知识网络,从时空维度,给出合理的区域性解释。例如,在《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专题复习中,创设以下的情境,检验前置研学中学生书写的思维导图应用情况。       
        情境一:
        2021年3月15日,一场强沙尘暴突袭我国,北方多地先后遭遇严重影响。而《韩联社》在3月15日报导,前一天”发源于中国内蒙古和戈壁沙漠的沙尘暴”,于16日凌晨至上午将刮入韩国。
        4月15日午后开始,北京天空变黄,风沙渐起,乌云也陆续进场,并响起今年第一声雷声,还出现了“泥雨”,对中心城区晚高峰有明显影响。
        下左图示意2021年3月14日14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右图为我国各月平均沙尘过程次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通过分析真实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前置研学内容的实用性,然而又不能照搬套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反复训练,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深度。
        新时代的发展,对高校人才选拔提出了新要求,这也促使我们高中教学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实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素质修养的内在统一。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前置研学、团队互学还是教师帮学,皆是想要帮助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或是探索具体问题情境时,懂得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调用学科相关原理,养成独立剖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史辰羲.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 中国考试, 2019(12).
[2]李明.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3]王文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策略研究[J]. 学周刊, 2020(17).
[4]施庆勇. 初中数学生本课堂理念下"前置研学"的实施[J]. 新课程(中学版), 2018, 000(005):41.
[5]郑晓东. 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素养[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68-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