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2期   作者:杨海芳
[导读] 文章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展开分析。
        杨海芳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高桥镇高桥小学   651604
        摘要:课堂是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获得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重要途径。文章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低段;课堂教学;探究
        教育教学的艺术在于鼓舞、唤醒、激励,而不只在于知识的传授。小学生有着较大的可塑性和较强的模仿力,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自主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而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讲故事、音视频、游戏、竞赛、演示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素材和资源,让学生既能学习知识又能将其灵活地应用于生活,不断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着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从小学低年级起,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等途径不断培养和建立数感,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形成数感,在猜测验证中发展数感。如,在讲授以厘米和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时,我将教学空间从教室延伸到了操场和校外,让学生先估测再实测,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进行对比,这样就能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数感,让数感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冲突下认知结构的重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出发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例如,讲授乘法时,学生学习了较多相同数的相加,就会对这种繁琐的计算方法失去兴趣,就产生了需要用简单方式计算的想法。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乘法的意义,有了这一铺垫,在讲授乘法口诀时就省时、省事多了,通过5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寻找乘法口诀的编排规律,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只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即可。这样一来,学生在参与和探究中就能够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了。


        五、多种教学形式的引导和学习
        情感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时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进而在课堂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打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而不是采用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模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后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有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讲述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除了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外,还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加以合理的引导.另一方面,对部分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学生,在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为了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
        六、重视学生想法,根据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小学阶段,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问题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对学生提出的建议采取一种忽视的态度,这样的现象会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自信心降低,对该门学科的兴趣度下滑.为了让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并且能够主动学习,为整个课堂的建构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分析,带领学生共同解答出最终的正确答案.比如说在学习“小数的简便运算”这一板块的时候,对刚开始设置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一些学生可能会特别容易地接受,而且解题速度特别快,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对学习成绩较好、知识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题目的练习难度,强化其所学的知识,让其拥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技巧.另一方面,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变化和问题,那么学生自身对于整个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部分学生还会出现厌学的现象.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一方面要给这部分学生建立一种学习上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让他们找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找清楚学生不会解题的真正原因。
七、打破学生数学思维惯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要让学生仅局限于简单的解题和套用公式的学习框架之中,拘泥于惯性的数学思想当中,这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成长都没有益处。发散思维的培养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原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程度进行有效性的培养,进一步增加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许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针对常见的数学问题就受惯性思维的影响,照搬传统的应用公式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不能够深层次的思考数学问题真正的意义,不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多样化的解答,始终处在解决问题的舒适圈当中,不能够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从多种角度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数学问题解题的思维局限性会大大削弱学生思考研究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和创新。因此,在对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过程当中,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拓宽解题的思路,真正实现一题多解。
结束语
        结语总而言之,课堂是教学开展的主要阵地,要让教学更有效,必然要关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学生.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9(4).
[2]杜升杲.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学周刊,2019(32).
[3]邓丽萍.刍议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