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燕群
山东济铁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道路桥梁工程数量也随之增多。我国人民对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质量和使用性能有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道路桥梁受到巨大交通压力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道路桥梁工程中出现的病害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技术。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施工处理技术
引言
道路桥梁工程病害问题的出现,与施工技术使用不当、施工材料质量不过关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在道路表面裂纹、路基下降不均匀等病害出现后,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补救,才能提高道路桥梁的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1、常见的道路病害种类
常见道路病害种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构性病害,另一种是功能性病害。结构性病害是指路面的结构受到损害,这种病害在道路桥梁使用初期不会对其产生影响,但随着日积月累,病害程度会愈发严重,导致道桥梁结构受损,其承载力降低,对后期使用埋下安全隐患。功能性病害往往是由于道路桥梁施工初期的设计环节受到多方面影响,导致道路桥梁使用功能受到破坏。在道路桥梁整个施工过程中,其施工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的不同,会导致出现功能性病害不同。常见的功能性病害包括路面裂缝、路面松散等。
2、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常见病害类型
2.1道路桥梁表面出现裂纹
裂纹现象是各类道路桥梁建筑最常出现的一种病害类型,这种病害往往出现于道路桥梁表面的铺装层中。我国部分地区白昼温差较大,部分道路桥梁工作如果没有对道路表面施以保护,会导致其表面的混凝土结构受到温差影响而出现裂纹。现阶段,我国很多道路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会采用半刚性的结构,此种结构可以提高道路铺装层的强度,改善路面密实度,但是这种结构在有一些缺点,非常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此外,这种路面受到长时间的车辆碾压,出现裂纹的可能性随之提高。
2.2路基沉降不均匀
路基沉降不均匀的问题属于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之一,这种病害情况进一步加剧路面裂纹现象。这种病害出现的原因多有以下几种:一方面,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未对路面地质进行仔细勘察,所设计的施工方案不合理,导致路面沉降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在进行施工时,施工单位对一线施工人员的监管不到位,致使施工人员偷工减料,从而出现此类病害。
2.3桥梁端头受到损坏
这种病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设计人员对桥梁端头的设计不够合理。第二,施工路段没有受到有效保护。技术人员对这种病害进行修复时,不仅会面临一些技术难度,还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3、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病害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3.1对路面裂纹进行有效修补
裂缝补修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技术,不仅可以解决路面裂缝问题,还可以延长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常用的裂缝补修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是涂抹方法,第二是灌浆方法,第三是表面补修和填充材料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裂缝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修补方式。比如,在裂缝较窄的情况下,可以应用直接涂抹树脂的方式,可以有效修补细小裂缝。维修人员在修补之间需要清理道路裂缝中的杂物,接着涂抹酒精等物质,最后,再裂缝位置涂抹一些具有粘合性的树脂进行修复。在修补过程中需要注意涂抹时间和树脂涂抹厚度。通常情况下,涂抹频率应为5分钟一次,涂抹厚度应不超过1毫米。如果道路桥梁的路面裂缝较宽,并且深入到道路内部结构的时候,这就需要采用其他材料进行填充。
3.2加固增强技术
加固增强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路基沉降不均匀的问题,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使路基结构更加稳定,还可以有效避免路基进一步下降。对于不同的路基下降情况,采用的维修技术类型也有不同。维修人员常用的技术类型有以下一种:第一,外包钢加固法。第二,增设支点加固法。第三,水泥压浆补强法。以上几种方法均可以有效解决路基沉降问题,提高道路整体质量。
3.3对道路进行合理化设计
桥梁端头受损的原因除了工程本身使用时间过长以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工程设计人员没有对工程实际情况全面考虑,设计的方案不够合理。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道路桥梁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提前采用有效的测量措施,对施工地的地质进行考量,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施工策略,可以有效保障道路桥梁的使用安全。此外,工作人员在挑选施工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国家相关规定,还要符合设计人员的要求,选择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建材,才能有效避免病害的发生。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全面处理道路桥梁工程病害问题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道路桥梁工程处理直接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和整体质量。所以,相关工程施工人员和维护人员需要对道路桥梁病害深入分析,并探索有针对性的处理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性能,创造更多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晓宇. 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研究[J]. 交通世界,2018(31):80-81.
[2]张杨. 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分析与施工处理技术探讨[J]. 江西建材,2017(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