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杰 范贤坤(通信作者)王军军 洪晓晨
六盘水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贵州 六盘水553001
摘要:该文章以六盘水中心城区的三线建设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证分析法,通过对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博物馆和三线工业体验馆的分析,论述了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遗址的基本状况及重要价值,遗址保护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遗址发展进行了策略探讨,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和发展的提供借鉴与参考意见。
关键词:三线建设遗址 保护利用 发展研究
六盘水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城市,三线建设遗址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特殊产物,承载了六盘水市宝贵的历史记忆与人文价值,“三线”精神与“三线”文化是砥砺六盘水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如何与时俱进的妥善处理三线建设遗址是“三线”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结合城市的发展需要同解决三线建设遗址问题,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利用有相互促进作用,充分认识遗址现状以及科学的规划策略是我们继续研究的。
1、现状发展基本特征
1.1博物馆模式——三线建设博物馆
三线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荷城街道,一期已落地在2013年8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示三线建设时期的实物如蒸汽机车、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东风牌卡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还原了彭德怀旧居、工作会议等。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作为面向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发展,第二期提升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中。其设计内容包括室内展厅、室外展示、景观雕塑和广场等四个部分。
1.1.1三线建设博物馆设计特征
(1)明确的定位及功能分区:主楼博物馆、还原馆、市情馆三个室内展区及三线广场、工业雕塑广场、思源广场三个室外展区,以展示三线遗址为基础,以传递爱国主义、铭记三线建设历史为宗旨,以休闲旅游、美学体验为特色,以丰富六盘水三线文化城市内涵为发展原则。
(2)重塑场所,营造记忆氛围:通过还原遗址重塑历史事物或场景,展现三线建设时期的特定历史记忆。(如图1、2、3)
(3)景观雕塑,再现生产场景:在室外广场空间,为了更好地表现成都三线建设的历史场景,利用雕塑展示生产生活场景,六盘水三线博物馆将生产劳作的工人通过雕塑再现三线建设生产生活场景。通过雕塑呈现的方式,让三线建设内涵与艰苦奋斗的三线建设精神可观、可感。(如图4)
1.2.工业体验馆模式——三线工业体验馆
1.2.1三线工业体验馆设计策略
(1)修缮老建筑、加入仿历史建筑。对彭德怀过境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图5)三线邮局(图6)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加入三线大食堂、三线商品馆等仿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建筑风貌统一,形式多样,很好的展示出三线时期进行生产生活的静态环境。
(2)历史场景涂鸦。涂鸦做为表达三线建设历史事件、口号等载体,生动形象的反应三线建设的历史场景。
(3)结合影视,扩大宣传影响力。由六盘水政府主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片,一部反映全国三线建设的电影《大三线》记录片在六盘水取景拍摄,并在六盘水工业体验馆进行授牌仪式。影片讲述了三线建设的起因、进程以及在中国体制、经济上的重大影响,引发了成都乃至全国的热议。单纯的开发升华为对城市社会发展的思考与解读,成为六盘水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标志性事件。
2、调查问卷数据定性定量分析
2.1问卷结果分析
一共在两馆(三线建设博物馆和三线建设工业体验馆,下问同理以此表达)所在的景区内一共发放100份纸质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87份。由问卷数据知,参观者女性远多于男性(图7),且年龄主要分布在18-30岁(图8),游客的归属地六盘水市:省内其他市:省外≈3:1:1(图9)。一方面由于两馆所在的景区——水城古镇偏商业化且商业的形式更偏向女性消费行为习惯,因此女性更乐于前往;景区内的娱乐设施更偏向中青年群体,不太适合老年人身心需求,因此两馆参观的人流以中年和青年人居多;水城古镇属于全市性知名景点,以景点为中心,对外的知名度与吸引力随距离而不断下降,虽然六盘水市正处于由工业向旅游业侧重发展的转型时期,向内加大旅游产业的建设、向外积极推广旅游宣传名片,如“中国凉都”“19℃的夏天”等城市形象名片,但是城市还属于转型初期,旅游城市所具备的基础设施等条件不够完善,知名度还不够响亮等,目前对省外旅游群体吸引力还不足,因此游客归属地从市内到省域再到省外以此减少。
首先通过SPSS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得出用于研究评价权重计算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即计算一致性指标CR值(CR=CI/RI)。一般情况下CR值小于0.1,则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本次针对13阶判断矩阵计算得到CI值为0.000,针对RI值查表为1.560,因此计算得到CR值为0.000<0.1,所以本次研究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计算所得权重具有一致性。根据问卷的定量分析数据为因素赋值依据通过权重分析,得到各个要素权重值。
在两馆吸引力方面,调查者更倾向认为周边环境美景度和建筑美观度是吸引游客最主要的因素,在两馆价值意义方面,历史延续性和文化教育性是在保护遗址的作用层面最主要原因。在保护策略方面上线上宣传和增大投资权重占比较大,说明人们目前两种措施亟须增进的期待,通过加大媒体、互联网的宣传力度,增大对两馆基础性设施、内外部环境空间的提升改造,两馆吸引力的提高会增大参观者的人流量从而提高两馆的利用效率合理的必要措施。在对两馆发展建议层面,因其具有在保护遗址的各个要素中,触觉要求和馆内藏品设置权重占比较大,说明参观者希望向进一步通过与与更多的三线遗址的近距离接触体验。其中通过媒体、互联网的宣传力度、增大对三线文化保护建设的投资是普遍认为的对保护遗址最有力的手段。周边的自然景点景区会给遗址带来人流量,进一步提高遗址景观的使用率。
3、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利用现状问题总结
(1)开发模式比较传统: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三线建设遗址保护方式,这种方法虽很好的保护了遗址,但是对遗址的利用方式比较单一。三线遗址被局限在景区的一个区域,很容易被忽视或者也减弱了当地人对三线建设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工业遗址的场所感觉不足:例如对复原的“矿洞”遗址被列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室内,很大削弱了遗址的风貌,很难形成工业遗址生产的场所氛围。
(3)缺乏景观设计:博物馆前展示遗址的广场,工业体验馆的周围景观缺乏三线文化的艺术感,减弱了工业生产遗址或者建筑的历史氛围和美学价值。
(4)场所感被商业活动弱化:博物馆和工业体验馆均位于水城古镇景区内,由于景区发展的需要,景区内的商业活动令参观者很难感受到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生产、生活的氛围,商业的过度置入导致遗址所展示出来的工业场所感侵蚀。
(5)“三线”人文保护不足:三线工业体验馆所在的水城古镇是三线建设时期县委所在位置,由于古镇的建设,原先周边居民搬迁和商家的入住,使得古镇的居民结发生巨大变化,三线工业体验馆缺失了传承其精神和内涵的载体。问卷中本地居民有65%的人认为这是一座新式景区而不是“旧城”——荷城,对于人口属性非本地居民有70%的人认为设施一个商业景区而不是充满年代感的新城,体会不到古城的韵味。对六盘水中心三线建设的物质性保护,忽略了对六盘水中心城区共同记忆的保护,遗址缺少归属感,六盘水中心城区居民也缺少对遗产的认同感。也没能充分展现古城应有的特色风貌的优越性。
(6)建设投资有待提高:关于在如何加强三线建设遗址保护的点差问卷结果中增加投资累计为30%占比最大的结果认为应该增加遗址保护的投资。目前政府出资建筑设是遗址保护的主要方式,政府单方面的出资经营建设机制不易提高对保护利用和发展的效率,不利于建设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4、三线建设遗址发展策略
(1)对三线建设遗址进行分级保护利用:在对遗址的保护利用之前对遗址分级和价值考究,分类出哪些遗址以保护为主,哪些以改造再利用为主。对不同遗址提供符合遗址特征的充足的展示场所。
(2)拓宽融资渠道、公私合作模式共同保护利用遗址:拓宽融资渠道,协同市场化的力量提高对遗址保护利用和发展的效率。政府组织为指导,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需要,私人企业提供资金,在政府的监督和政策支持下进行双重保护利用。一方面可以保护遗址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获利将对项目持续的运营和维修,从而能对遗址进行长久的的改造利用。
(3)增强两馆联系和景观环境建设:三线建设博物馆和三线建设虽然直径距离不足100米,但是两者在联系上较弱彼此独立存在。可通过融入有当地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元素的景观柱、景观墙、及其他景观小平的引导作用,加强二者在空间上的联系,丰富景观的丰富性、趣味性以及地域特色。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在室外展示的遗址融入景观,最大化的体现遗址的美学价值,增强遗址的吸引力。三线建设离退休职工的现身讲解,是表现三线文化教育意义的有力的方法之一。可通过聘用离退休职工、提供讲解所需要的相关设备与场地、创造更符合中老年群体交流活、分享三线建设事迹交流的特定场所空间,是重要的亟须实施的举措。
(4)根据社会结构明确定位:方案应进一步调查分析六盘水中心城区的社会结构,对三线工业遗址的改建要考虑老六盘水中心城区人的利益,建筑等遗址是老一辈人的记忆也是精神财富,因为保护利用而进行的搬迁,会破坏一定的社会结构,破坏三线建设时期老一辈建设者的共同的记忆留存与归属感。可通过建设安置三线建设老一辈人的的社会住房,稳定现存的社会关系,是的对遗址的保护不脱离“人”这一大环境的载体。针对三线博物馆和三线建设工业体验馆周边新入驻的商户居民,加强居民与环境的互动,普及对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再利用的知识,激发中心城区乃至整个六盘水市市民的对遗址保护再利用的参与感以及对这段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得遗址的保护具有广泛的自发的群众性,让其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是保护三线建设遗产的最可靠手段之一。
(5)加强六盘水政府职能干预,完善三线建设遗产保护的法规:贵州的遵义、安徽的宏村,都是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成功典范,不仅形成了区域发展的名片,而且为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地70%的GDP都来源于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建立遗址保护专向规划部门严肃审核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方案,建立规划评审小组,对以遗址发展区的利用和发展情况阶段性的实施审查和评估,强化遗址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5、结束语
六盘水中心城区的三线建设遗址承载着六盘水地区的“三线文化”遗产和辉煌历史。六盘水市也日益重视对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研究三线建设遗址对保护历史、保护文化和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探索遗址保护和发展,也会给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牛煜坤.六盘水市“三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云南大学,2018.
[2]干云妮,李振宇.成都东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与发展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07):37-42.
[3]林祖锐,杨思,常江.工业遗产保护背景下徐州新河废弃矿区转型规划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15,45(04):52-55+91.
[4]张亚琴,范贤坤,李晓琴,陆云,杨玉和,蔡伟.六盘水市三线文化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研究——水城铁艺文化公园调查与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12):190-191+224.
[5]许东风.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D].重庆大学,2012.
[6]李卓阳,仝桂杰,侯林春.基于AHP的山东省日照市浮来山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3):261-269.
项目基金:2020年度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合同编号:2020cxcy107
立项名称:六盘水中心城区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利用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