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财
身份证号码:37132219871210****
摘要:城市化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实现发展过程中的高水准协调性,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又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关键在于将建筑的功能及价值得到完全发挥。对于城市化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均衡与协调,来使城市建筑资源能够得到足够合理的调度与应用,在保证建筑美观程度及实用性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发展。
关键词:建筑学;城市设计
引言
国内外城市设计呈跨领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从以物质空间为核心的城市形态研究向城市交通、城市文脉、城市生态、城市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延伸,在我国成为落实城市规划的重要抓手,指导建筑设计的有效手段。中共文件明确要求“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伴随着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落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城市设计理论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新时代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命题。建筑师和规划师为此积极探索城市设计新途径、新方法。但文献调查发现:既有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及原则层面,或聚焦城市设计某方面的可持续目标。本文旨在总结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城市设计有形要素开展研究,有助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系统指导城市设计实践的理论思路。
1生态城市定义
生态城市(Eco-city)是生物群落和自然融为有机整体的人类住区(Humansettlements),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由所有生物群落(Community,或Biocenose)及其所在的生存物理环境(Physicalenvironment)构成。前者包括一定种类相互依存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后者则指非生物,包括空气、水和土壤。既然现在所有的城市都已经是生态城市了,为何还要建设生态城市?实际上,现在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由于人类活动造成部分缺失,沦为“寄生”生态系统。创建和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把城市从“寄生”的生态系统转变为更加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
2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2.1城市设计与用途管制的良性互动
在中国,空间规划与城乡建设管理中的关键内容是“一书两证”(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因此,笔者认为在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及建筑方案审查等环节中,加强城市设计与用途管制的良性互动,将有助于形成纵向贯通的城市设计实施管控机制,提升城市设计的实效性。在规划选址方面,可依据上位规划和设计,从空间形态、风貌协调性和功能适宜性等角度提出建设项目选址引导,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选址提供决策依据;在精细化研究方面,可在遵守详细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发展意愿、产业布局、用地权属、空间影响性、利害关系人意见等,开展编制面向实施的精细化城市设计,提出建筑和环境景观设计条件;在土地出让方面,可按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内容,将城市设计要求纳入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要点,内容包括界面、高度、公共空间、交通组织、地下空间、建筑引导、环境设施等,必要时可附加城市设计图则。
2.2要创造“生”的景象
1.城市和建筑设计要体现地域性和历史性,而不是照抄照搬,单一枯燥。2.重视居民多样而富于变化的习俗,而不是千篇一律。3.创造和谐的邻里关系和社区,而不是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4.轻轻触碰大地,留下大自然地表和原生地形地貌,而不是用人造景物覆盖大地。5.充分考虑微气候特性分区和建筑形态。6.营造城市中心区小的生态圈,而不是全都为人造的花盆式景观。7.舒适的步行空间和透水路面设计,大地可以呼吸;而不是功能具备但缺乏变化的宽马路、硬铺装不透水路面。
8.住宅、环境和商业空间混合、协调统一,而不是完全按照功能、用途划分的空间。9.创造人和动、植物的生命空间,而不受人为的技术支配。10.建立生态系统各个因素整合的城市,而不是与大自然隔离的机械城市。
2.3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在内容上的差异
城市建筑设计具有微观的特点,而城市规划则更倾向于宏观角度的城市设计,因而后者包含了前者,这也使得城市规划具有笼统的特征,城市建筑设计则有着更加具体的表现。由于城市规划关系到的内容众多,因而无法通过单一的计划书呈现,其功能内容的复杂性及体量远超城市建筑设计,城市建筑设计则主要围绕设计图纸及区域环境的分析开展,不需要统筹城市发展的各项要素,因此其不可控因素也就更少,在控制的难度上比城市规划要更低。
2.4单元要素构成
在确立控制单元之间的关联关系后,引入“问题导向”的剖析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指标-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这些指标的城市设计要素”为推导思路,确定每一个控制单元的具体内容。例如衡量“节能和低碳”问题最主要的指标“交通能耗”及“温室气体产生量”,继而决定“如何减少交通能耗及温室气体产生量”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小汽车行驶里程”,继而推导出“改变出行模式”的解决方案,而出行模式的选择又由出行距离及出行环境决定,分别罗列出与“缩短出行距离”及“改善出行环境”相关的设计要素,其中,街道设计及建筑类型决定了公共领域的质量和安全性,停车设施的管理及设计不仅能有效控制小汽车出行量,也对公共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城市发展普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及物种活力的退化,解决的问题的途径则是减少被破坏的绿地及栖息地的数量及创建新的绿地及栖息地,“绿地和栖息地”的相关城市要素则主要以这两项为目标进行推导;城市雨水管理的可持续指导战略首先是减少径流,其次是缓解所产生的瞬时径流,影响区域径流量的城市设计要素是可渗透表面的比例、自然植被及城市森林冠层面积及连续性,缓解产生的径流的关键在于改善水质和补充地下水;“社会公平及健康”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为所有居民提供平等的机会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文脉及历史保护”的要素构成推导类似于“绿地和栖息地”的“减少及创建”逻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及对地域特色的提炼及及物理再现。
2.5要做好基地保水
1.行车道、步行道和广场等人工地面尽量采用透水设计。2.采用贮留渗透水池、贮留渗透空地或人工花圃等实现基地透水。3.设计有生态功能的人造雨水贮留设施,把人工湖、庭园水池、广场、校园、停车场、屋顶做成有缓慢渗透排水功能的贮留水塘,把雨水暂时截留在低凹地面,在基地内自行吸纳后,再慢慢渗入土壤。这样可以起到防洪涝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功效。
结语
城市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用于城市整体风格的表现,因而就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联来看,两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规划需要城市建筑设计来提供具体的参考论据,又反过来规范城市建筑设计的需求,因此要使城市化发展更加理想,就需要促成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洪国春.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的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8,(35):2.
[2]马冬艳.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密切关联[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1):46.
[3]华宇翔.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J].商品与质量,2016,(18):184.
[4]董爱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存在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J].城市建筑,2016,(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