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罡
天津市蓟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301900
摘要: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依靠其工期短、环保、绿色、节能等优点,已经在国内得到了认可,装配式建筑工程数量也越来越多,随着装配式工程的开展,其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基于5M1E分析法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5M1E分析法,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1. 相关概念
(1)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利用现代工业手段和现代产业组织,通过科学的手法将建筑的整体分解成块状,然后运用先进软件进行重新设计,将建筑模块实现标准化,然后将根据设计出来的图形在工厂加工成型后,运到施工现场,然后在现场进行组装、连接和安装。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现场环境污染,减少现场劳动量的效果。
(2)5M1E分析法
5M1E 是指人员(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测量(Measurement)以及环境(Environment),这是现场管理的六大因素,也是影响项目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其中,人员是 5M1E 分析法的核心,人员的质量意识、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操作技能、工作时的心理状态等,这些方面都可能影响到项目工程的质量水平。
5M1E 作为一个重要的质量管理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分析现场出现的问题,配合其他的一些方法,如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控制图等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出现的问题。
2.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视不足
就现状来看,很多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都存在着对工程项目管理重视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领导人员及项目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工程项目管理意识,忽视了工程项目管理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意义。
(2)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单一落后
装配式建筑是一类特殊的建筑,其工程项目管理难度比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难度更高,而更高难度的工作则意味着必须要采取更加科学先进的工作模式来进行开展,但在现实中,很多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所采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仍旧比较单一落后,无法满足当下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管理需求。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是静态管理和粗放式管理,对于一些可能会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引起重要影响的细节性问题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所以实际管理效果不佳。
(3)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观现实情况,很多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尚未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现行制度要么不符合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实际情况,要么内容过于空洞化和形式化,根本无法发挥出真正的管理指导作用,也无法给实际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基于5M1E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
3.1 人员配置优化
(1)定期对项目及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对在装配式工程施工方面十分重要的装配式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预制构件的生产、倒运及吊装技能,现场工作量巨大的预制构件的拼装、套筒灌浆、以及后期竣工验收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都要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2)企业方面要加大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对装配式项目现场的项目经理、施工技术人员要有定期的针对性培训,企业内部要实行岗位竞聘制,让有能力有技术的工作人员走上项目的领导岗位,要在公司内部经常组织装配式建筑现场疑难问题交流大会,让不同项目的不同工作人员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时出现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有能力的研发新技术新方法来解决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
3.2 机械配置优化
机械使用操作流程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对现场机械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尤其是在吊装大型预制构件的时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使用正确的机械进行施工,在一些小的损耗性器械在使用的时候要避免现场工人错装、漏装、不按时收回等错误行为,避免由于机械上的使用错误而引起不必要的质量问题。
在机械的保养过程中,要求现场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机械的保养规程进行保养,在机械工作台班结束后,要按要求对使用机械进行常规保养,定期对机械进行误差检测,有条件的项目最好能有备用机械的存储,以便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机械的损坏或故障增加不必要的无效施工时间的增加,这些也都不利于现场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
3.3 材料配置优化
在材料配置优化这方面,主要涉及预制构件厂家的预制构件生产以及现场施工的材料使用。这两个环节对材料配置的优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材料的入场验收环节,无论是预制构件厂家生产预制构件使用的原材料以及辅料还是施工现场接收的预制构件进场,都要严格按照入场验收程序进行检验,所有的检验都要以设计要求或合同约定进行,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交付时的材料产地、类型等基本资料要齐全,像预制构件从厂家发到施工现场时不一定就能卸货,卸货前现场工作人员要认真核实到场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及是否是按批次按要求现场需要的构件,在构件检查时要对到场材料的数量、规格、标识、粗糙面、尺寸等进行严格检查,针对不同的构件要采用不同的检验标准,完全合格后方可卸货使用。
3.4 方法优化
在图纸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不能只待在设计院里闭门造车,也不能凭借自己以往的设计经验进行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而是应该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以便自己能够掌握到项目的一手资料,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当地的环境气候,当地的气候变化等,根据自己了解的资料然后依据自己的设计经验来进行方案设计,以确保工程的质量,方法优化中的设计环节主要还是针对设计的图纸以及设计方案,首先就是设计的图纸和设计方案要和前期的可行性报告保持一致性,二是符合质量目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要确保设计方面的质量管理不出差错,就要有一整套合理的质量管理措施以及纠偏方案。
3.5 测量手段优化
在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中,无论是设计阶段、预制构件生产和运输阶段还是现场施工阶段以及最后的竣工验收阶段,测量手法的准确性和使用的正确性都是关系到整个项目质量好坏的关键性环节,所以要特别的予以重视,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的优化研究中,应该对测量手法由对应的控制措施:工序流程的布局要科学合理,能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要求。
3.6 环境优化
现场施工阶段,作为项目工程的“主战场”,环境的影响显得特别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每天准时收听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如第二天将出现大风、大雨、低温等极端天气,需要临时更改第二天的工作计划,避免在第二天极端天气下安装预制构件对工程造成严重的质量影响,在施工现场,安装降尘设备,施工的时候开启设备降尘,降低现场因施工给空气带来的扬尘污染。最后的竣工验收阶段只要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验收,另外验收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凭个人情感进行验收,一切行为要以事实为依据,切实合理的进行工程质量验收。
结语
装配式建筑作为中国在建筑领域日趋成熟的一项施工技术,使用 5M1E 分析法对装配式建筑工程四个阶段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优化分析研究,从人员配置方面、机械配置使用方面、材料使用配置方面、方法使用方面、测量手法及步骤方面和施工环境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质量优化措施,确保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现场工作人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献超. 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与策略[J]. 建筑经济, 2020, v.41;No.457(11):74-79.
[2]郭进涛. 基于5M1E方法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 000(03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