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构建基层央行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5月9期   作者: 张立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
        张立
        中国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     25500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这一重要论断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动员令。如何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融入到我们基层央行日常工作中,构建基层央行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化解廉政风险隐患,降低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如何加强基层央行(重点是辖区支行)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深入分析辖区支行廉政风险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对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框架作出初步设定,并提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思路和措施等。
        关键词:基层央行  廉政风险  预警机制
        
一、基层央行廉政风险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原因分析
        (一)廉政风险点点多面广。目前,辖区支行内设机构为“三科一室”的格局,根据分工不同,各个部门任务重点有所不同,各责任主体在履行基层央行主体业务、内部管理和协调管理中的廉政风险种类、分布和影响因素方面呈现出差别化、复杂性、多元化等明显特征。
        (二)廉政风险的种类和分布错综复杂。辖区支行廉政风险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呈多元化:按照权力运行作用对象,可分为对外履职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按照风险产生根源,可分为主观故意风险和客观非故意风险;按照风险影响范围,可分为单位风险和个人风险;按照个人行为时间划分,可分为八小时内工作时间行为风险和八小时外非工作时间行为风险。结合辖区支行的职能,廉政风险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职权行使环节、人事管理环节、资金使用环节、资产管理环节。
        (三)廉政风险产生原因具有多样性。首先,权力赋予是形成廉政风险的起点。辖区支行在职责履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由于权力运行而产生的廉政风险,这是基层央行廉政风险的实质性来源。其次,思想道德(含外部环境)失范是导致廉政风险的根源。面对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对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带来极大的影响,成为促使廉政风险显现的重要诱因。再者,监督制约不力是导致廉政风险的关键。辖区支行不愿、不会监督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造成廉政风险的防控措施失效。
二、辖区支行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框架构想
        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是由中支层面通过对辖区支行各种风险信息的收集,运用定性、定量监测分析方法对辖区各支行风险信息、风险事项进行监测评估,划分“蓝黄橙红”四个预警等级,并根据预警等级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有效防控风险事项或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易发频发多发。具体分为廉政风险信息的收集、监测分析、预警处置三个系统(图1)。


        
        图1:辖区支行风险监督预警机制基本框架
        (一)信息收集系统。全面收集、掌握辖区支行各种廉政风险运行信息,为实施预警提供第一手资料。信息收集主要通过中支层面主动了解、区县支行报备等方式。
        1.主动了解。一是借助“大监督”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与党务部门及有关业务科室的沟通,共享巡察结论、干部监督和处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结论、党建考核、员工思想调查等原始监督信息。二是列席会议或参加相关监督检查。列席支行党组民主生活会,参加支行班子年度考核,汇总各支行整体情况,综合评估。三是开展专项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各类专项监督检查、实地调研督导等专项工作,发现辖区支行各类潜在的风险隐患。四是汇总外部监督信息。系统收集外部审计、财监办督查信息,地方纪委监委、公安、司法机关等反馈信息,综合分析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及时对有关单位提出预警信息。五是拓宽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电话和网络舆情、信箱,发挥监督联络员、服务对象、协调单位的监督信息反馈作用,及时将行业作风、依法行政方面出现的问题予以反馈。六是发挥监督信息系统作用。依托岗位风险管理系统、纪检监察业务信息系统的监测作用,及时收集违规违纪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损害职工利益等方面问题,在业务处置及权力运行程序中预警风险。
        2.定期报备。辖区支行结合岗位(廉政)风险排查等工作实际,定期对本单位风险信息进行排查,排查范围涉及在职(含聘用制)、退休人员等全覆盖。排查出的风险点经梳理汇总确认后及时报备。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在职(含聘用制)人员及退休人员异常情况,一般通过《要情快报》报送。
        (二)监测分析系统。基于信息收集基础,通过信息监测,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辖区支行风险信息进行识别,把区县支行划分为“蓝、黄、橙、红”四级风险预警等级。
        1.定性分析。一是信访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区支行潜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重点做好初信、初访苗头性问题的排查分析,加强对重复信访、越级信访的专题性分析监测。二是案例分析。强化对辖区支行个案、类案综合分析,对典型案件进行深入剖析,查找主客观原因和体制机制、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中发现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调整确定预警对象的风险监测重点。三是调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干部职工对支行政治生态的意见和看法,掌握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分析区县支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措施情况及效果。四是联席会商。借助中支“大监督”平台,定期召开监督部门联席会议,加强区县支行风险信息、风险事项的分析研究,为预警小组定量分析提供信息支撑。
        2.定量分析。成立预警小组,对各区县支行风险信息进行识别和定量分析。根据预警小组评定分值测算区县支行风险状况区间值,参照标准确定其风险预警等级。
        (1)风险信息量化。预警小组根据对区县支行日常管理、专业监督检查、日常监测掌握的情况,综合分析引发风险信息的概率、严重程度,运用风险矩阵法[1 风险矩阵法,即将风险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分别作为矩阵的横轴和竖轴,把风险矩阵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区域。对所有预警小组成员打分进行加权平均,估算出每项风险信息的发生概率、危害程度得分,将得分对应到风险矩阵中,依此确定风险等级。]1,确定风险信息“高、中、低”等级(图2)。并根据确定的风险等级逐条对风险信息赋于1-5不同分值,结合各个风险信息数量,分别对辖区支行风险信息汇总加权,确定其廉政风险信息量化分值。
         
         
         
         





图2:风险维度坐标图
        (2)风险预警等级划分。根据日常收集掌握的风险信息数量、预警小组量化评定分值或者区县支行发生的干部职工违规违纪问题被立案审查、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干部职工受到刑事追究等相关情况,参照《区县支行蓝、黄、橙、红四级预警标准》(表1)确定其风险等级。


表1:辖区支行蓝、黄、橙、红四级预警标准

        (三)预警处置系统。根据确定的风险预警等级,通过发送风险提示函、预警通知书、纪检建议书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等方式进行分类处置。对于被确定为“蓝色四级”的辖区支行,潜在风险较小,发生的风险事项和违规违纪问题较轻,以风险提醒为主,发送风险提示函或与支行主要负责人、纪检组长进行廉政谈话、提醒谈话,要求采取措施化解风险苗头和隐患。对于被确定为“黄色三级”的辖区支行,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引发或发生的风险事项和问题造成一定不良影响,根据严重程度发出预警通知书督促问题整改,需要追究责任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追责。对于被确定为“橙色二级”的区县支行,风险信息较多、潜在风险较高,针对可能引发或已经发生案件情况,发送纪检建议书督促强化警示教育,及时制定有效措施整改问题,对于履行职责不到位需要追究责任的进行责任追究。对于被确定为“红色一级”的辖区支行,风险信息数量巨多,潜在风险严重或已经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违纪涉嫌违法案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督促整改问题,杜绝再次发生。
        (四)预警信息管理及结果运用。中支对辖区支行预警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跟踪整改结果。并根据其对风险问题处置整改情况,及时评估调整辖区支行风险等级。每年末对本年度辖区支行风险等级变动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评价结果对辖区支行党组反馈,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年度考核。
三、辖区支行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要求
        (一)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假定条件。辖区支行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假定前提是中支“大监督”平台监督信息充分共享、各类监督检查能够实事求是客观反映问题、外部单位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且及时、监督信息系统网络运行有效;辖区支行排查并提供的风险信息资料真实可靠、完整;中支定性分析全面、问题查找准确;参与定量分析的预警小组成员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评分。
        (二)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一是组织保障。预警机制运行要在中支党委领导下进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实施,单位内部各监督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外部审计、财监办、地方司法部门等公共力量整体联动预警网络。二是制度保障。预警机制建立后,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才能确保发挥作用。如廉政风险信息收集汇总制度,信访、案件综合分析制度,风险预警评估会商制度,预警通报制度和预警处置结果反馈制度等。三是程序保障。首先要“查”风险。辖区支行要落实岗位(廉政)风险防控责任,定期组织开展风险排查,便于发现风险信息线索;中支纪委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便于全面掌握区县支行风险状况。其次要“防”风险。日常工作中,各支行要强化员工党纪法规教育和制度学习,深化警示教育,提升纪律规矩意识。再者要“化”风险。支行班子成员要积极履行分管范围内主体责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履行“一岗双责”,通过主动谈心谈话等方式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异常行为,注重运用“第一种形态”,把苗头倾向问题消灭在萌芽。
        (三)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实践要求。一是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辖区支行依法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过程,就是权力运行的过程,发生廉政风险的可能性也较大。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完善防范措施,加强监督制约,使员工业务操作更加规范、权力运用更加严谨且受到制约、纪律规矩意识更加入脑入心。二是与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建立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是推动辖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载体。开展廉政风险预警工作,能够进一步强化各级责任主体的主体责任,有利于深化齐抓共管的“大监督”局面,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三是与基础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只有从人员管理和业务工作出发,才能把握廉政风险预警工作的着力点,把风险防控意识融入到员工日常言行中,才能逐步转化为各个行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实现由被动防范向主动防控转变,从而有效促进廉洁从政、依规依纪依法从政。

参考文献
[1]洪锡熙,《风险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洪章,《中国人民银行岗位风险防范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中共人民银行纪委、监察部派驻监察局,《新思路——中国人民银行案件防范经验材料选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庄德水,《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论、过程和机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王华庆,《人民银行廉政风险防控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领导科学,2016.
[6]罗忠贵,洪民胜,徐文德,《基层央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实践与思考》,金融经济,2016.
[7]韩文师,刘帆,赵岩峰,《新形势下基层央行构建廉政风险监督防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方正区县支行为例》,黑龙江金融,2017.
[8]刘振江,《基层央行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思考》,黑龙江金融,2018.
[9]程凤琴,《当前形势下加强基层央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路径探析》,时代金融,2018.
[10]陈昭红,《基层央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浅议》,支部建设,2019.


作者简介:张立,女,中共党员,经济师,中国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