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析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5月9期   作者:王健、褚加计、豆靖涛
[导读] :生态环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生存的基本条件
        王健、褚加计、豆靖涛
        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院


        摘要:生态环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物种种类、数量也会持续减少,直至彻底消逝。人类社会自从进入到工业化发展阶段后,对于自然资源需求逐渐增大,由此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环境破坏而导致的污染问题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埋下了隐患。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及组织应该积极研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制定生态环境措施,全面推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关键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所以全球自然资源的储量正在急剧缩减。如果资源浪费、过渡开采以及低效利用这类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必然使得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最近几年,国家虽然通过法规政策限制资源开采,使得主要问题得到解决,但是次生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核心作用被削弱。所以有必要研究更为科学的自然资源利用方案,提出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一)对二者核心理念的认识不足
        在定义商品价值时,人们主要以商品形成过程需要投入的劳动给定商品价值,对于未消耗劳动时间的商品则被认为不存在价值。所以在这种理念影响下,很多人错误认为自然资源价值并不像其他商品一样有着明确的范围界定,所以人们对资源开采、消耗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掠夺性资源利用形式成为了当前人们利用资源的主要形式,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恶化问题成为影响人们生存的主要问题。现阶段人们忽略了生产生活过程中自然资源损耗带来的价值消减影响,由于引发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加重。通过对于相关数据发展,虽然我国经济在增速,但是自然资源利用率却处于低水平状态,大量资源被不合理地利用,不仅经济价值降低,而且生态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弱,进而使得人类生存受到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必然减速。
        (二)权责划分缺乏合理性
        实际上,我国很早就已制定了有关于自然资源利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从立法开始到如今法律完备,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遏制,法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空白处也很多,这些空白都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比如《森林法》规定了具体的森林采伐量控制方法,不过未给出大面积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由此可见,在开发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很多法规并未结合资源分布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详细要求,所以这也使得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现象持续加重,生态环境破坏无法在根源上得到治理,这也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无法更好地与生态环境发展形成高度的协调性,同时加深了二者间的矛盾。
        二、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一)做好宣传教育
        我国人口较多,所以应该从宣传做起,如果国民普无法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么必将使得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进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人类自身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公民是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是否足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这些都直接影响这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所以国家有必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加强公民环保意识,推动环保工作开展。首先,媒体应该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多渠道向社会宣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使得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其次,企业则需要在企业文化中加入环保内容,组织员工学习资源利用内容,鼓励员工参与到环保中,打造良好的环保氛围。最后,国家应该进一步将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加入到教育之中,从学生开始做好宣传,深化环境保护价值。
        (二)建立政策制度
        现阶段,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出现不合理,环境保护存在缺陷的主要因素包括人们重视不足。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内,人们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人类社会就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在确保生态平衡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经济才是最理想的发展模式。人们应该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联系,建立长远发展模式,通过制度政策约束人类行为,减少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在制度的约束下,使得资源资源开采、利用变得更加合理。

所以,要求国家能够立足于环境保护核心问题探究完备的政策制度,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使得自然资源利用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需要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升自然生态承载力。
        (三)强化立法与执法
        现阶段,对于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依然缺乏详细的法律规定,一些法律与当前经济体制间的协调性明显不足,法律的内容不能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所以国家应该针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制定详细的法律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法律的制定应该尽可能减少内容重叠、交叉这类问题,并且需要将各级部门权责划分进行明确,防止在发生责任认定问题时出现互推卸责任这类问题。此外,除了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也应该解决执法不严问题,各级政府需要组建专业的执法队伍,加强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保障各项法律法规能够顺利地落实,减少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
        (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在发展经济时,水源污染、植被破坏问题十分凸显,由此也带来了土地沙漠化、动植物灭绝问题,进而威胁到人类生存。所以,进行生态修复工作能够使得环境破坏问题得到缓解,采取多种修复方法能够使得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减弱,进而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所以这也要求国家能够进一步加大人力投入,为生态修复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撑。在进行实际修复时,应该制定科学修复方案,打造多样化生态廊道,通过实地调研设计出生态保护红线,同时也要明确指出城镇开发边界,限制城镇化发展不合理开发,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减少发展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在多项硬性标准制约下,生态修复工程才能有序开展。由于我国地缘辽阔,所以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在开展生态修复时应该根据地区差异选择合理方法,这样才可以保证修复工程科学进行。
        (五)发展循环经济
        人们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如果自然资源利用极度不合理,一定会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使得经济与社会发展减速。所以,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也要制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案,进而推动生态环境合理发展,切实将发展与环保二者间的矛盾解决。面对我国人均资源量少的问题,可以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在未来阶段,可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调整资源利用模式,实现经济合理利用,同时也要注意发展经济时需要根据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模式,以此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目标。此外,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环境的承载力,尽可能在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发展经济,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结束语:总而言之,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我国在这些方面上的工作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现行的规章制度,推动这些工作有序进行。所以在未来阶段国家需要给予更多关注,从多角度出发全面推动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工作进行,最大程度提升资源利用率以及环境保护力度。国家应该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民众、企业能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推动社会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龙.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9):31-32.
        [2]吴汶奇,吴广.能源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探讨[J].绿色科技,2018(04):179-180+184.
        [3]樊军.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10):130-131.
作者顺序:王健、褚加计、豆靖涛

单位名称: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院   
省市:河南省郑州市
邮编:450006
姓名:王健
出生年月:1979年11月9日
民族:汉
籍贯:河南省郸城县
学历:本科
职称: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自然资源方面

单位名称: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院   
省市:河南省郑州市
邮编:450006
姓名:褚加计
出生年月:1979年10月15日
民族:汉
籍贯:河南省郸城县
学历:本科
职称: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自然资源方面

单位名称: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院   
省市:河南省郑州市
邮编:450006
姓名:豆靖涛
出生年月:1987年3月11日
民族:汉
籍贯:河南省商丘
学历:本科
职称:工程师
研究方向:自然资源方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