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微探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5月9期   作者:李洪斌
[导读] 电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特种设备,
        李洪斌
        海淀区特种设备检测所  北京    100000
        摘要:电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特种设备,随着电梯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电梯保有量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目前由于电梯监管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和漏洞,导致电梯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不利于电梯行业的发展。为此,本文基于安全角度重点对电梯监管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提出了将大数据与电梯监管模式结合的想法及有关建议,旨在提高电梯安全监管水平,保障电梯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电梯;安全监管模式;大数据;结合
        我国在电梯制造量和使用量上在世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截至2020年底,我国电梯保有量已达到780万台。但近年来我国电梯安全事故也是频频发生,2014-2020年我国发生电梯安全事故共有346起,总共造成死亡人数246人,其中在2020年我国就发生了25起电梯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9人(见表1)。
       
        虽然整体上看我国电梯安全事故发生数量和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的态势,但电梯安全问题仍然不可忽视,电梯安全监管任务也仍然较为严峻。当前正处于大数据时代,要想实现对电梯安全的有效监管,就需要重视电梯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对于如何使用大数据的技术来实现对电梯安全的全面、全方位的监管,实现电梯日常监督、快速决策、应急救援等环节信息共享,实时掌握电梯生产制造、使用安装、维修保养、安全风险评估等信息,这是当前有关监管单位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传统电梯安全监管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不对称问题较突出
        在传统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中,存在较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目前住宅小区中电梯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更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明显。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一是电梯的费用信息不对称,业主并不了解电梯在采购、安装、维修保养等环节的费用信息;二是物业公司与电梯维保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电梯维保本身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使得物业公司难以对维保单位的维保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三是电梯使用单位与电梯维保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使用单位缺乏对电梯维修保养的认识,片面化地认为只要电梯能够运行便可,没必要罩专门的单位或人来进行维修保养,且有的物业管理人员在电梯需更换零配件时,也未能及时采购,导致电梯带病运行。
        1.2 安全监管难度较大
        在传统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得电梯安全监管的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人机矛盾较大,我国电梯保有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现有的持有特种设备监察员证的执法人员并不多,往往1名执法人员需要承担较多的监察量,监管职责较为繁重,这容易导致监管失位的问题;二是电梯安全监管的专业技术要求高,但现有的监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要求,有的地区监管单位现有的特种设备监管人员,要么是原工商所的人员,要么是新招录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容易出现履职不到位的问题。
        1.3 管理信息难以实现共享
        针对电梯安全问题,近年来各有关监管单位不断推进特种设备数据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梯安全监管的效率。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也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各地市之间、监察与检验之间并不能实现有效的互联,且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规范和数据信息交换平台,导致电梯安全管理信息无法实现共享,这容易疏漏一些电梯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剧电梯安全监管和整治的难度。
        2、基于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的优势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重视大数据技术在电梯安全监管中的运用。而基于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其具有这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可实现精准的监管。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可实现对涉及电梯安全的人、机、环这三个因素的收集、运算、分析,既能够实时掌握电梯运行状态和安全现状,也能够实现对电梯安全隐患的监控、风险评估等智能化管理,尤其是能够实现对人这一因素的有效监管,进而降低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可实现对维保单位的有效监管。针对一些维保单位不作为、走形式的问题,可在搭建大数据平台时设计电子签到、远程监控、精准定位、电子信息等功能,以此实现对维保单位有效监管,进而预防电梯维保不到位、走过场等问题发生;三是可实现精准检验。将电梯设计、制造、生产、安装、维护保养等环节的信息全部整合至大数据平台中,检测机构可通过大数据平台了解电梯发生故障的次数、故障问题及主要风险点等,也能够实现对重要零部件、安全部件等指标的自动提前,在此基础上可确保所编制的电梯检验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有利于提高电梯检验的质量,进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3、基于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的运用
        将大数据的技术与电梯安全监管模式整合,构建电梯安全管理平台系统(图1),在这一平台系统中,综合运用了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电梯安全监管中涉及的监察、执法、检验、使用、生产、安装、维保等信息整合,并在分类实施的基础上,包括运行监测、风险预警等,对电梯运行动态及安全现状进行全方位、实时的监管。
        3.1  数据整合
        基于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的运用,首先需要进行的步骤便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有关数据进行采集、整合。主要包括电梯监察和行业数据、电梯检验检测数据、电梯维保维修数据、电梯运行数据、外部反馈数据这几个部分数据采集与整合。其中,电梯监察和行业数据,具体包括电梯设计、生产制造、安装等环节的基本数据;电梯检验检测数据,具体包括检验人员信息、检验结果、安全隐患、整改情况、审核人员信息等数据;电梯维保维修数据,具体包括维保单位和维保人员信息、维保检修记录、零部件更换记录、应急救援演练记录等;电梯运行数据,具体包括电梯检修状态、运行速度、电梯楼层位置、运行故障、环境状况、电梯受困人员等信息,需借助物联网技术和红外线感应技术形成在线监测系统平台;外部反馈数据,具体包括用户、互联网、媒体等反馈的数据,尤其是用户的反馈数据,可通过二维码的方式,用户扫描二维码便可了解电梯使用的情况,也能够针对电梯使用情况进行投诉和反馈。

图1 基于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
        3.2  风险评估和预警
        在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中,风险评估与预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境中,应充分利用收集的大数据信息,建立起电梯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尤其是一些老旧电梯,许多老旧电梯通常是带病运行,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加强关注。在具体的实施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人员、设备、环境等因素的数据信息进行赋值,并结合外部反馈数据,进行自动赋值打分,以此对电梯的风险状况进行赋值评估,同时评定电梯的风险等级。之后根据风险评定的等级,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对老旧电梯的升级改造或维修。另外,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实现对风险的提前预警防控,加强对老旧电梯的安全监管,以降低电梯风险。
        3.3  电梯应急救援
        在构建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中,必须要重视电梯应急救援大数据系统的建立。应当具备以下几个部分的功能:一是能够实现对故障的实时报警,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电梯位置的自动定位和故障响应,并实时通过短信或微信的方式发送给维保人员,以便维保人员能够快速达到现场;二是实现应急快速响应,一旦出现电梯困人等事故时,被困人员可通过应急报警系统或电梯内传感器进行自动报警,电梯救援指挥中心在接收到报警信息后,通过大数据系统进行应急调度,同时通过视频或语音的形式对受困人员进行安抚和疏导。这既能够方便调度指挥人员了解轿厢的情况,也有助于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可实现数据追溯管理,即在电梯事故发生后,可通过大数据系统实现对电梯运行数据、环境状况、故障信息等实时调阅,为还原事故真相和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结语:
        综上,基于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可有效改善传统电梯安全监管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提高电梯安全监管的实效性,因此具有诸多优势。有关监管单位,应重视大数据在电梯安全监管中的运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起完善的电梯安全监管系统,以实现对电梯安全的全面、全方位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孔晓华.基于大数据的电梯远程安全监控平台研究与应用[J].海峡科学,2020(10):47-50.
        [2]吴亮.建立电梯大数据平台的需求与展望[J].中国电梯,2020,31(19):44-45.
        [3]乌君科.电梯安全监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0(01):27-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