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张春华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张春华
[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三科”材料的统编,国家和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石,是老师“教书育人”中“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北宜昌五峰长乐坪中小学 张春华  443412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三科”材料的统编,国家和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石,是老师“教书育人”中“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否能正中靶心起到作用、如何转变思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进行探讨,并相应给出提高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重视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程,教材着眼于小学生看世界的角度,在贴近儿童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输出,它涵盖了儿童爱国教育、价值观教育、生活常识教育、情感培养、人际交往训练、传统文化介绍、历史地理常识介绍、法律法规普及等,旨在培养下一代知法懂法、品行端正的祖国花朵。但只依赖于书本的力量显然单薄,必须结合教师的有效教学来保证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吸收。因此,如何转换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换位思考,以学生视角授课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道德与法治知识对他们来说过于空泛,不易理解。生活方式、行为准则这类内容他们看来也是模棱两可、难以付诸实践。这时候以成人视角授课就行不通了,需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比如在自由选择课余生活这一节,教师可以陪着学生思考:当我做完作业,可以选择跳绳、骑车等课外运动活动身体;或者围棋、象棋、绘画等爱好陶冶情操;还可以阅读课外书籍增长见识;喜欢手工的话剪纸、刺绣也不错。总之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多做选择。这时候可能有学生提问:不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怎么办?老师就需要继续设身处地地探讨,比如列计划表、先做最重要的、请求父母帮助监督等。
为帮助学生思考,教师要能循循善诱,不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完善自我、健康成长这个单元要教会学生宽容,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宽容?为什么要宽容别人?如何做才是宽容的表现?等等。让大家分成小组讨论。
        二、增加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本身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很多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如果按照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尽量多与学生互动,可以设立一个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在中华民族一家亲这章,可以让学生在56个民族中挑选一个喜欢的,根据民族特色扮成其模样让同学来猜,比如头戴朵帕烤羊肉串,大家就会想到维吾尔族。



增加教学趣味性方面,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宣传片、讲故事、表演等方式实现。比如讲到主动拒绝毒品这一节,教师播放禁毒宣传纪录片或者电影,让学生观看的同时学习禁毒知识;讲到我们的国土,教师一边播放国家地理纪录片一边讲解,让学生更立体地记住山川河流相关知识。在古代科技耀我中华这一节,可以挑学生来扮演张衡、祖冲之等古人模样,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种种经历。
        三、图文相结、知行合一
        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应该就是法律知识,但它也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传授过程中存在学生觉得听不懂、乏味、逃避学习等情况。即使有些学生愿意积极学习,也会出现对法律知识难以接受、消化不掉等问题。这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书本上的趣味插图和PPT中的图片进行讲解。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节,老师开始先不要讲内容,而是让学生欣赏图片,最后告诉学生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在享受应有的权利,同时就要承担应尽的义务。
        学习法律知识不仅为了让学生懂法,更是让学生知法而守法,达到知行合一。老师可以就之前讲过的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过马路时是否遵守交通法规、是否爱护公物、是否爱护动物、捡到贵重物品是否归还等等。这样既是对讲过知识的巩固,也是对遵纪守法的践行。
        四、树立良好的偶像形象
        人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产生偶像崇拜意识,所以树立优良的偶像形象可以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当教师书面刻板地跟学生讲解宪法的威严性、人大代表为人民以及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当维护宪法的威严时,可能呈现在学生意识里的内容是片面的、缺乏说服力的。对此,学校可以邀请警察来学校为学生做演讲。讲述警察的英勇事迹、国家机关的职权、维护宪法威严的重要性、身为中国公民可参政议政等。学生对一生正气的警察产生崇拜感,有利于他们快速吸收法治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也可能对一些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影响。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培养小学生为人处世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它的作用在于给予下一代发现美的眼睛;敦促下一代形成自律的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品行;教育下一代知法、懂法、守法、爱国爱民、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少年强则中国强,教师应当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勇于尝试新的教育方法,为祖国培育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赖雪红.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路径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21,(07)
[2]谢敏.生活化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学周刊,202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