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探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陈雪莲
[导读]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教学方式的“百花齐放”,更进一步证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作用极为显著。

慈溪市宗汉街道新界学校  陈雪莲

摘要: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教学方式的“百花齐放”,更进一步证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作用极为显著。本文就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应用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定位;组织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发的被人们所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施中,小学数学教师们也纷纷开始引入新型教学方式。而“学生学习共同体”就是其中极为成功的案例。“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可以加速学生们的成长,提升学习效率。“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可以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教师定位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定位也需要发生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极其繁重,不仅需要在课前准备教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做不同的调整和规划。在课堂教学上讲授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固定的,给学生自主思考的范围并不大,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固化不能开拓,所以成绩也就不是特别理想。而在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体系越发注重小学生基础素质培养,对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开拓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才有了“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实施。
        (二)“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定位的转化
        在教师应用“学生学习共同体”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时候,自身的定位就要随之变化,不能再依照陈旧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眼光放远,训练学生的动脑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运用发挥作用。教师要从主导者变成辅助者,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将学习内容进行归总,提炼出大纲,指出道路由学生自行发起拓展和研究,教师再加以修正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日积月累的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开发,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
        (三)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
        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跟随时代发展所需,陈旧的教学理念应摒弃掉。在小学期间学生的思维模式尚在萌芽发展中,而数学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运转变得灵活。固化的知识传递会使学生的大脑利用率大幅减少,一味吸取教师的学习经验会使学生的知识面限制在教师所学所懂的范畴内,导致学生的学识不能得到开阔。所以教师应具有教学方式的实时创新精神,融合类似于“学生学习共同体”这样优秀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灵活,发挥自己所长,在与同学交流和探讨中,延伸自身的思维模式,融合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总结。
        三、“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组织策略
        (一)基于“挑战性话题”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来自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所以具有新鲜和挑战性的话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峰值。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解方程》一课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交代学生们课前预习,上课时要提问学生们相关的知识点。在课程正式开始后老师首先讲解解方程需要的知识基础,然后将解方程的规则也进行一一讲解。随后在黑板上写出了例题:x-18=56求未知数的解。并且让学生们互相讨论。在围绕“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探究下,邀请一名同学上台进行解答:
        x-18=56
        解:x-18+18=56+18
        x=74验算:74-18=56
        答:未知数为74。



        在学生答题结束后,教师给予了掌声并进行了分析:“这题是方程运算中最基础的题目,内容只涵盖了基础运算的加减法,只要消掉等式左边的‘-18’。所以,利用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18,就求得未知数的解了。”教师再出示一道例题:3x-18=6,还是由学生们研究,随后学生可以自主到黑板上解答:
        3x-18=6
        解:3x-18+18=6+18
        3x=24
        x×3/3=24/3
        x=8验算:3×8-18=6
        24-18=6
        答:未知数为8。
        让学生讲解过程后,教师总结:“这道题,涉及的基础运算法则融入了乘除法和加减法,在运算顺序上分为两个步骤:先消掉‘-18’,利用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18,求出3x的总数为多少;再消掉‘×3’,利用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除3,最后得出方程的解。同时将x=8代入原方程进行验算。”学生们在听完教师总结后迅速结合共同学习的结论,解方程的思路更清晰了。
        “学生学习共同体”在这堂数学课程中,体现了非凡的作用,在尚未接触的领域,学生们通过讨论和教师的讲解就能灵活转变,并得到正确的结果。具有挑战性的新鲜事物果然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
        (二)基于“自主性活动”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在学生们互相交流学习的时候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一课时。首先通过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
        78×24+24×22;36×45+36×55……;(78+22)×24;36×(45+55)……
        发现计算过程不同,结果一样。随后,要求学生们交流生活中应用此规律的案例,并上台与大家进行分享。通过再讨论,学生们都得出更多的结论,并在小范围内再次分享。例如:买书、卖服装、求长方形的周长等。最后,老师带着同学们去解决买运动服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相对应的学习思路,帮助那些数学有困难的同学,随后同学们开始动手计算。最后由各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从而得出了结论:(a+b)×c=a×c+b×c。然后同学们还可以针对“如何根据算式改编案例”这一问题展开了唇枪舌战。教师一边检查核算结果,一边记录方法措施。
        整堂课教师都是以辅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参与讨论和研究,但同样收获巨大,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分配律的相应知识,还对学生成绩差的同学伸出了援手,进行帮扶。所以在“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沟通前提下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得到飞速成长,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学生一起进行自主学习,改变学习态度。
        (三)基于“学习单位与小导师”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学习共同体”中个体成员的学习成绩各不相同,在相互学习探讨时,总是学习优异的成员帮助学习较差的成员。这也就使学习单位内出现了让人信服的“小导师”。在自身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帮助其他同学。
        四、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教学方式的“百花齐放”,更进一步证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作用极为显著。时代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的便利。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应不同的课程内容,在未来的时间里,不仅仅数学教育可以应用,各门学科教师都应吸收新的教育改革成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单薇洁.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0):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