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精彩享悦读之乐----浅谈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尤海丽
[导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种。

深圳市龙华区三联永恒学校 尤海丽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种。学生课内阅读,许多语文教师指导得很好,而课外阅读,则有所忽视。课内、外阅读迥然不同的对待,大大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其实,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最理想的阅读状态,应该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里,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学段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第一学段(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阅读能力。要做到四点:一是要在课内阅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跟着老师进入阅读世界,享受阅读之乐;二是要在班级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开展各种丰富的阅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阅读,领着学生在文字中畅游,爱上阅读;三是在阅读内容选择上,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把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在一起;四是在阅读中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方法指导。
如何把课内外阅读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呢?我结合教学实际,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趣,开启阅读之门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仅仅依靠语文老师的讲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获,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愉悦,既可以来自书本本身,也可以来自所处的阅读环境。因此,我为了给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进行课外阅读,我的做法是:  
       (一)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除去学校梦想书包提供的书籍外,我每学期初会在班上动员学生把个人购买的图书从家里带几本来存放在班里,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因为是学生自己购买的书,同龄人都较感兴趣,只要一有空,学生就会拿起书来阅读,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了自己喜欢阅读的书。
        (二)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是需要时间的。每周,我都会在语文教学时间里挤出一个课时组织学生阅读,通过固定的时间里师生共读、生生共读,让学生感觉阅读有仪式感;每天,我尽量减少练习,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  
        (三)榜样引领班级阅读。“只有崇拜英雄,才会英雄倍出”。阅读同样如此。我们班级每周评出的阅读之星,是学生阅读学习的榜样,引领更多学生深入阅读。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功人士的成才之道,以杰出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能量。



        (四)优化读书环境。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藏书中“近在手边的书,拿得到的书”告诉我们,优化读书环境是必要的。我在班级图书角绿色柜子上,装饰了两幅书画作品,给图书角增添了文化气息,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产生了阅读欲望。在与学生共读时,我会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以平和的心境,融入书海里。        
        二、整合,打通课内、外阅读之路
        如何打通课内、外阅读之路之路,让阅读更顺畅起来?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教学中引入原著
        小学语文课本,有许多文章都选自原著书籍。因此,在阅读这类型的课文前,我会先带着学生走进原著经典片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原著全书,让学生对原著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促使其更好地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骑鹅旅行记》(节选)时,如果老师直接对课文进行讲述,学生会感觉晕圈,因为他们不知道尼尔斯怎么会变成小人儿,麻雀、鸡、猫、牛为什么不愿意帮助尼尔斯,尼尔斯骑着白鹅飞到空中开启旅行后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我在上《骑鹅旅行记》这课前,引导学生去阅读《骑鹅旅行记》这本书。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从而对尼尔斯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融会整合的做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爱上阅读。
        (二)在教学中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优秀作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作者来引入他(她)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对比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首七言律诗时,我从毛泽东的作品集中选取了《清平乐.六盘山》、《菩萨蛮.大柏地》这些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阅读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当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所掌握后,再引导学生去学习《七律.长征》,学生就能够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更能了解到毛泽东诗词充满了自信、乐观、鸟瞰天下的雄心壮志、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会得到提升。
        (三)在阅读中学习语言运用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其最终目的都是能够进行灵活的应用。正常来说,通过培养阅读兴趣、积累基础知识,六年级的学生语言运用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但仍需要老师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运用机会。在指导学生语言运用练习上,我加入了故事会、诵读比赛、阅读心得交流等互动因素,并把口头表达练习与书面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尽可能地放大阅读教学的作用,学生在互动、交流展示中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成了现在很多人的共识,在这共识下,培养与优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了必然趋势,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需求,积极整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促使学生走进阅读世界,在丰富的阅读体验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继承与创新文本的精神内涵,从而全面提升阅读水平,提高综合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