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王铮
[导读] 作业是课堂的知识的延伸,是巩固和加深学科知识的重要平台,通过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做”的过程中更好的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浙江省天台县龙溪学校  王铮

摘要:作业是课堂的知识的延伸,是巩固和加深学科知识的重要平台,通过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做”的过程中更好的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本文将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育,布置小学数学作业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作业设计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极具引导性和萌芽性的一环,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学数学又是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关键性的平台,对于数学学科而言,仅靠课堂上教师对于课本知识的讲述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的,也打不到学生最初学习数学的目的。如何能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授课后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们把目光投向了课堂的延伸——作业布置。就现状而言,学习数学不可能光靠课上听听就完事了,还得在课后加强练习,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对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思考
        (一)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趣味作业设计。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对于学习的认知还只是处在好奇、探索的初级阶段,他们的知识容量也有限,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布置一些趣味性强的作业,让他们先对作业感兴趣,想要去实验这个作业,这样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设计生活性作业,让学生养成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就像“艺术来源于生活”一样,数学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在数学教学的时候,要设计与平时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知识的重要,掌握知识与必要的技能。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置的策略
        (一)加强作业的趣味性,测中发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小学生的作业设置,老师要提前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到范围内,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心理动态的变化,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设置的作业就应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让学生认识到到数学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了解到学习数学的是非常有趣的,兴趣是一位很好的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例如,在学习了分数时,我和同学们在课上做了这样一个游戏作业,请同学用手指表示自己分到的糖果数量,如果有4颗糖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几个糖果,学生很快举着2个手指。我又问到,如果有2个糖果,要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个数,这时,同学们感到有些困难,无法用手指来表示半个。这样,学生认识到分数,在兴趣的驱使下认真的学习,久而久之就将所学知识熟练地应用了,同时也感觉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陪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对学习数学更加有激情。
        (二)增强作业设置的实际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


老师在设置作业的时,要根据教材中所学内容以及学生接触过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领悟知识,在实践中        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将要学习“圆柱和圆锥”这届课程之前,我提前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作业:在家中寻找圆柱和圆锥的物品各一个,找到后同家长共同学习它们有哪些特征,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剪开物品了解它的形状,通过测量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对圆柱、圆锥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作业设置的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老师做设置作业时应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从模仿性的基础题到变换题,在到拓展型的思考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不同的要求中共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如在讲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出了3道题,第一题是基础型的,较为简单: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3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第二题为变换型的题:做一个长25厘米,宽8厘米,高30厘米手提袋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布料?第三题是思考型的题:如果将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吗?因此我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做基础型的题,此题模仿性较强,可以巩固已学到的知识;中等的学生生做变换后的题,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优等生做思考型的题,优化知识结构,致使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与之相应的学习锻炼。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层次化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做为教师,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一定不要千篇一律,全班同学的作业一个样,这样做虽然老师批阅简单,纠错也方便,但缺点是优秀的学生觉得简单,很快就做完了,而学习较差的同学就很难完成了。导致优秀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如果我们把学生按学习程度分成组,给各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使他们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作业难度降低了,他们就能按时完成了,再也不怕做作业了,有了成功感,学习有了信心,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四、作业设计要有探索性
        以往我们总是把作业定位于巩固课堂知识和强化技能,导致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面面具到,多多益善,认为让学生做的越多,记得越牢,然而事与愿违,真实情况是学生反感、应付,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作业。
        五、结语
        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们要想让学生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乐趣,就需要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作业要难易适中,体现层次性、趣味性、生活性、探索性的特点,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进而来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从提高学生数学作业质量方面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怡.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创新性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08):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