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罗彩霞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罗彩霞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建模能力。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南中心小学  罗彩霞  5143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建模能力。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教学理念缺失、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等问题,数学教师应改变教学策略,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1.1教师教学理念缺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甚至是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讲解书本中的知识。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使学生理解与领悟所学知识。此外,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所讲述的例题来解答练习题,无法形成动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理念的缺失。
        1.2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应变能力较弱
        数学几何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学习难点,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应变能力较差。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空间,进而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避免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因几何理念薄弱而出现思维阻碍。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这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2.1训练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群体有他们独特的特点,容易受外界影响,注意力不易集中,看待事物容易受到惯性思维的干扰,缺少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掌握了这一特点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发散性的数学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让学生开动脑筋,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常见的一题多解的应用场景就是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教师可以挑选合适的应用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分析,尽可能发散自己的思维,训练数学逻辑思维。比如,某电脑工厂上半年生产了 6000 台电脑,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的2/5,按照当前进度计算下半年每个月要生产多少台电脑,才能按时完成生产计划?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方式来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训练逻辑思维的目的。
        2.2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提供学生深入分析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和记忆数学概念和公式,还应该让学生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究理解这些概念和公式是如果推导出来的。


同时学生在探究概念和公式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够初步地自主搭建数学模型。譬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在集体头脑风暴的氛围中掌握数学模型思想的实践运用方式,从而能够呈现出清晰的思维路径:首先可以将三角形完善成一个同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而后依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底× 高”,可以得出此三角形面积的二倍,再求出单个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 1/2×底×高”,在热烈的小组探讨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整个推导流程,还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摸索中体会数学模型思想,并能够在以后类似的公式推导中,继续运用这一数学模型思想。
        2.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图形和几何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如果在学习期间不通过实物进行指导学习,学生将难以直观地体验到相关知识的内涵,学习难度较大。在“图形和几何”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中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维和数学技能、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技能的基础构成,其可以很好地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指导学生制作相关的数学模型,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一般特点,通过这些参考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正方体”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模式,让学生通过模式理解正方体的边、面等知识点。这一实践过程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使数学的学习趣味性和综合性更强。
        2.4培养学生建模思想
        小学生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和知识常常感到好奇,有较强的探索求知欲,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活动,使其通过活动探究得出一些结论。例如,教师在讲授“圆锥的体积”时,说道:“同学们,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时使用了什么思想?”学生齐声道:“转化思想!”教师道:“那能不能使用转化思想求得圆锥的体积呢?”学生随即说出:“可以将其转化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接着教师给大家准备一些沙子、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等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使用这些东西能不能将圆锥体积转化为其他图形的体积。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人通过利用圆锥将沙子装满正方体,有人负责装满长方体,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和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结论。教师开始对此结论表示怀疑,学生道:“老师我们已经使用了三组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又让其他组成员进行了验证。”教师通过开展探究性数学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建模意识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既是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全校数学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建模思想,训练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希望能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冬利.论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1).
[2].李锦芳.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