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N”的教育策略分享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黄静 黄中坤
[导读] “0≠1=N”定律主要强调某些错误行为一旦发生,就没有零次和一次的区别,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很难逆转,最终引发质变。

四川省都江堰中学  黄静  黄中坤

内容提要:“0≠1=N”定律主要强调某些错误行为一旦发生,就没有零次和一次的区别,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很难逆转,最终引发质变。这种规律对教育者的启发在于:预防性的干预或者教育;问题初起时防微杜渐的及时补救。本文以一个真实的案例为基础,与同行们分享“0≠1=N”的教育策略。
关 键 词:教育策略、量质变、防微杜渐
        一、 故事缘起
        4月的某天早自习,一位同学找到我,说他的饭卡找不到了。他非常清楚地记得,饭卡放在课桌的某个位置,卡里有130多元,一周的生活费。这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一般,饭卡的余额对他是一笔重要的生活保障,他几乎翻遍了整个课桌,确信饭卡不在了,说着话,眼泪就禁不住流下来了。我一边安慰他,把我的饭卡先给他用上,心里想着如何帮他找回来。
        其实,如果他的饭卡确定是在教室里面丢的,帮他找回来并不难,因为我们的教室是高考标准化考场,监控设施齐全,轻易就可以发现问题。但是,这样一来,如果是我们班上的某位同学干的,他可能因此人设崩塌,后果很难想象。由于我们班掉东西的情况并不是经常发生,如果是某位同学拿的,很有可能是临时起意,也有可能是恶作剧(因为该同学学习特别刻苦认真,不善言谈,与其他同学的共同语言较少,偶尔有同学捉弄他)。如果是这样,仓促的行动可能会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怎么办呢?
        二、灵感顿现
        几天前聊天,一位朋友谈论“海王”现象,另一位朋友总结到:“海王”没有零次和一次的区别,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我把这种规律概括为:“0≠1=N”定律。比如,一个人是如何染上毒瘾的?他在第一次吸毒的时候,可能会告诫自己:我知道吸毒的危害,我坚决只吸一次,以后绝不沾染,可是有了这一次,从此就有了无数次。吸毒就没有零次和一次的区别,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0次不等于1次,但是1次就等于N次,N代表无数次。
        三、“0≠1=N”的渊源与教育策略适用情况
        1、《易经·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这段话启示我们:出现问题要“早辨”,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免得酿成大错。
        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我们不期望某种质变的发生,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到防微杜渐。虽然量变到质变可能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但是有些量变一旦发生就很难逆转,实现1次到N次的积累,直到引起质变。
        3、“0≠1=N”定律的教育策略适用情况简析:不是所有的问题教育都适用本定律。本定律针对吸毒、吸烟、盗窃、网瘾、校园暴力等即将发生或者初步发生者有一定的教育效果,对于问题发生时间较长或者沉溺其中者效果减弱,有时候可能有负面强化效果。



        四、本次教育过程与效果
        当天下午是班会课,我们把“0≠1=N”写成当天的主题班会。学生看到很惊奇,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可是他们没有看明白我要表达的意图。我以我认识的本市一个曾经做服装生意非常厉害的商人为例,他有许多朋友,有时玩得很嗨。一次面对毒品的诱惑,他非常清楚毒品的危害,但是他太相信自己的克制力,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只吸一次,今后绝不再犯。可是这一次变成了无数次,从此身败名裂,家财散尽,三年前一命呜呼!
        同学们明白了“0≠1=N”定律的内涵,现在把问题交给他们来讨论。同学们也举了许多的事例,提出了许多相似的话题:“吸烟没有零次和一次的区别,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欺负同学没有零次和一次的区别,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撒谎没有零次和一次的区别,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偷拿别人东西没有零次和一次的区别,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网络游戏没有零次和一次的区别,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时机成熟了,我进一步总结到:人一辈子不可能不犯错误,有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有些错误是一次都不能犯的,一旦犯了,就可能形成一种习惯,慢慢铸成大错,“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然后话锋一转:我们班某某同学的饭卡一时没有找到,可能是他自己搞掉了,也可能是哪位同学不小心拿错了,也可能是哪位同学在跟他开玩笑。如果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拿的,无论哪种原因,都请你主动的还回去。虽然你可能犯了一次错误,但还回去也算是做了一件善事,1—1=0;如果没有还回去,1就会发展到N。
        为了顺利做成此事,我也向同学们保证,明天内我绝不会看监控,如果问题处理好了,我永远不看本次监控。如果确实不是我们班的同学做的,后天我们将通过回放监控来消除大家的疑虑,或者找到班级外的新线索。
        第二天早上,丢失饭卡的同学很早就来跟我讲,饭卡找到了,还夹了50元现金,因为他的卡被刷了50元左右。早自习时,我对班上的同学做了安抚,对这次事件的结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那位“0≠1”的同学吸取教训,真正做到“1—1=0”,不要再犯“0≠1=N”的错误。
        五、意外收获与反思
        一周后,又有了新的发现,一位同学丢了很久的mp3神奇的回来了,还有一位同学的文具盒突然多了好几只“熟悉而又陌生”的签字笔......
        本次事件的反思:有同学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本来应该纠出施为者,严肃认真的批评教育,甚至给予纪律处分。但是规范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如果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果我们采用常规的策略,可以预知其传导路径:批评——处分——标签——孤立——辍学......如果网络舆情再发酵一下,后面的情况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了。我们采用“0≠1=N”的教育策略,很好的解决了问题,不仅教育了该同学,也教育了全班所有的同学,不亚于一次“整风运动”,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班风学风意义重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