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余杨
[导读] 本文立足于立德树人视域下,从导入德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转变教学视角注重德育启发两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有效融入乡贤教育,引导学生以乡贤为对象,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  余杨  561300

摘要:本文立足于立德树人视域下,从导入德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转变教学视角注重德育启发两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有效融入乡贤教育,引导学生以乡贤为对象,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参考,在加深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前言:“立德树人”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将“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立足于立德树人视角之下,教师要将“德”与“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蕴含的“德”知识,将其内在消化,转化为意识和能力,从而顺利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故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
        一、导入德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教授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来说,要在透彻剖析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对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因子进行深入发掘。以此为载体,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收集与之有关的德育素材,以故事的方式插入其中,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便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进一步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教育效果,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政功能。
        例如,在《亲情之爱》这一课的讲授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真实的故事素材,如《感动中国》中的标杆人物朱晓辉,为学生讲解朱晓辉为了照顾患病父亲,辞去报社工作,卖掉房子,欠下外债的故事,即便身处社区车库,朱晓辉依旧没有放弃照顾父亲。与此同时,教师在面向学生进行《感动中国》人物标杆朱晓辉感恩故事讲授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视频片段,在班级内营造良好氛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导入本课主题——《亲情之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教师的故事讲解从中获得了什么。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向学生完整的呈现“孝敬父母”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方式。 再如:在《凝聚价值追求》一课的讲授时,面向学生讲授红军途经贵州民族地区成功实践“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事迹:中国工农红军营长方武先等人进入关岭县与当地布依族农民武装首领陆瑞光签订反蒋协定,其为战争胜利而不懈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有效将关岭乡贤文化带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二、转变教学视角,注重德育启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时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以灌输式的方式为主,硬性地向学生讲授课程中的知识点,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立足于立德树人视角下,作为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来说,首先要从自己的思想观念中进行转变,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观点,尝试转变教学视角,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知识,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则需要做好引导者和启发者。在互动交流之中,促使学生产生自觉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动机,从而有针对性的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做更好的自己》这一课的课堂上。教师可将教学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讲述一下自己的优点、烦恼、缺点等,而其他同学则可以与其进行分享交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排遣抑郁情绪,还可为学生之间小摩擦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需要发挥自身的带头示范作用,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问题,告诉学生自己在这个阶段是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可确保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所收获,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于其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再如:在《中华一家亲》一课的讲解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关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及视频,包括“布衣族服饰”、“小花苗服饰”、“青苗服饰”等,告知学生这是关岭特有的民族服饰,引导学生在分析鉴赏关岭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民族团结的理念,强化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
        结论: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具备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还需要对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加以深入挖掘,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载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落实立德树人。因此,教师可通过导入德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转变教学视角注重德育启发、丰富教学实践深化德育认知等策略的实施,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实现立德树人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逐步将外在的道德教育升华为内在的思想意识,为初中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丽娟.以核心素养为视角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名师在线,2021(14):79-80.
[2]王芳.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9):121-122.
[3]李萍.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浅析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8):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