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材”为“学材” 还“课堂”为“学堂”-----“数学好玩”延伸学材课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李玉兰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长乐坪中小学  李玉兰  443412

        一、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而,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案例
        以一次“数学好玩”单元“教材-学材”专题教学研讨课为例。 
        片段一:“填数游戏”导入素材运用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生观看)(13岁中国少年胡宇轩打败数独世界日本冠军视频片段)
        师:刚才看的视频中,那个小男生在干什么?
        生:在填数字!
        师:这是《最强大脑》节目中,中国选手胡宇轩和日本选手森西亨太比赛,最终中国选手胜出,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生:哇.....(自豪)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胡宇轩哥哥那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玩填数游戏。(板书:填数游戏)
        评析:
        《填数游戏》这节课是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时内容,教材内容首先直接呈现按3×3排列的简单填数问题和游戏规则。数学家们常说数学十分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年级这些尚未对数学入门的小朋友们而言,受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实在很难体会数学中蕴藏的趣味。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是教学的的关键所在。王清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用电视节目录制的视频片段来激发学生“玩数学”的愿望和参与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片段二:《有趣的推理》探究学材开发——猜水果
        师:果园里有橙子、西瓜、樱桃这三种水果,(出示这三种水果图片),小明、奇思、淘气分别喜欢其中的一种水果。
        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你能猜出他们分别喜欢什么水果吗?(生:不能)要想猜出结果,必须要有信息,请你按照“猜朋友”中小明提示信息的方法,来分别给出笑笑、奇思、淘气的提示信息。
        2、学生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同桌两人交流。
        3.学生交流信息。
        师:有同学愿意来分享你提示的信息吗?
        生:小明不喜欢又红又小的;奇思不喜欢又大又圆的;笑笑喜欢橙色的。
        师:你们能根据这位同学提示的信息来进行推理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学习单上完成连线法和表格法的推理。
        评析:
        李慧老师以教材中呈现的“分别在哪个兴趣小组”为例子,开发出“猜水果”这一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并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猜朋友”提示信息的方法以及水果的特点,自己思考并提出信息后再进行推理,对教材中直接给出信息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进行了改造加工,挖掘生本内化资源,开放生本创造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信息,并且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在获取推理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片段三:《优化》拓展资源开发
        老师在学生探究完“沏茶”和“烙饼”最优化的方案后进行了如下知识拓展:课件出示:

       
        师:生活中优化的范围很广,看着上面的图片你能说说吗?
        生1:超市货物摆放,房间家俱的设计需要考虑空间利用的最优化。
        生2:租车时要考虑所有人都有座位但又最省钱。
        生3:书架的设计要考虑怎么放书最多又方便查找。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从研究泡茶、烙饼等问题中最早在我国提出了数学中的“优选法”理论。(课件出示,生阅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数学中的一种优化思想,中国的古代人民早就在用这种智慧解决问题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一举三得》!(课件播放)
        评析:
        数学往往给人单调平淡、枯燥乏味之感。如果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开掘出学生喜爱的数学文化型学材,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甚至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张成君老师结合学习内容开发学材,通过教学给予巧妙的整合,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身边优化的广范运用,介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以及丁渭《一举三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数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文化,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体会与思考: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学科特有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等人类文化的结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实施新教材的今天,这句话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于教材。既然是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因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地破除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材观,建立“以本为纲”的新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本。那么我们就必须在钻研教材、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等状况,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灵活变通教材中不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进而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加工,变教材为学材,还课堂为学堂,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