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有效交流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王清源
[导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成为合格、专业的科学教师。

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王清源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成为合格、专业的科学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科学教师不顺应时代进行改进,就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新型科学人才。本文对小学科学课堂有效交流进行了论述,先对小学科学课堂交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沟通;存在问题;策略
        一、引言
        科学学习源于生活、服务生活且高于生活。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材中的一些科学知识,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稍显深奥,他们在科学探究时难免会产生疑惑和困难。“科学探究”分目标要求学生能对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处理,做出合理解释,在探究活动中能有效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与质疑,反思、改进自己的探究,从而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实现有效交流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本文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在交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小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二、小学科学课堂交流存在的问题
        科学有着深奥、复杂的学科特点,需要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它。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容易感到难以理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总结多年的科学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学者和学生之间无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交流,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学习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尽管学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也列为考试科目之一,但在孩子们心目中,科学是副科,远没有语数英三科重要。这种认知偏差,常导致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像语文、数学等课堂上表现出的认真和敬畏。他们热衷于做实验,但疏于对实验观察搜集到的证据进行分析、处理,常常出现科学观察实验时“热火朝天”,交流反馈汇报时冷冷清清的现象,进而形成科学课堂交流不畅局面。
        (二)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许多小学的科学课,多为教师兼代,他们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科目上,对科学教学研学很少,知识结构不完善。而很多教师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只要求学生对科学概念读背,不能引领学生亲历。如在认识自然科学时,老师的教学课堂安排在教室里,这就使得小学生只能在图片上、视频里看到所要认识和学习的动物或者植物,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缺乏更加鲜活的认知,学习热情大打折扣,致使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实现有效交流和沟通。
        (三)师生之间在科学课堂上互动不够
        小学科学课标要求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能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在一线教学中,多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讲”有余,学生“做”不足,学生缺乏对科学概念的直接体验,因此反馈交流时无话可说,造成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不够。



        三、小学科学课堂实现有效交流的策略
        (一)学校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的重要性
        学校在课堂科目设计中应注意科学科目的设计比重,对科学科目加以重视,经常举办一些走进科学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气象站、消防支队,实地参观一些科学研究所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认识科学的作用及重要性,真正提升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学习趣味性
        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科学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结合学科特点、学习内容,拓展教学内容与设计,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增加了学生科学交流的欲望及提升了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1.注重科学小制作。如学习电路知识时,利用身边小木块或橡皮、回形针、图钉等材料制作一个小开关。科学小制作,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用科学能力的提升。
        2.引入情境模拟。如教学《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在公转吗》,让部分学生通过情境表演,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东部城市先迎来黎明和恒星周年视差科学概念。
        3.注重科学观察。观察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如教学物质的变化单元,让学生亲历各种物质变化现象的观察,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4.注重课堂讨论。小学科学学习活动多为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是常用形式。实验观察前的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实验观察后讨论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实验探究时出现问题反思讨论解决方案,都是助推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5.利用信息发布会形式。信息发布会是学生间交流的有效方式。如四年级天气单元,使用信息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在经历一个月的天气观测活动后,对各项观测数据、结果等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天气变化规律报告,再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交流反馈,在交流中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和乐趣。
        (三)运用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辅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充分好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教学《月相》时,引导学生课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每天的观察中去发现月相出现的时间、方向、形状、颜色等的变化,自主发现月相变化规律。学生在课堂或课后有了充分的探究体验后,课堂交流与讨论时,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在交流时不拘泥于平时的课堂秩序,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使其大胆、热烈地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兴趣,进而保证科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总之,学习的真谛就在于培养学习的兴趣,只有真正喜欢它才会获得乐趣。学生只有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所收获,而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科学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爱上科学,为祖国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焱.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例谈[J].文理导航,2012(36).
[2]徐建忠.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交流策略的探究[J].科学时代(下),2010(5).
[3]袁优红.论简约有效的小学课堂构建,浙江海洋学院报[J].人文科学版,20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