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与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究 林宏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林宏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纵向联系地学数学,能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从而激发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内动力,积极为初中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积累数学思想方法。

南宁市燕子岭小学  林宏  530023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掌握中小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的过渡,笔者简单地整理与归纳了小学高年级(五至六年级)与中学(七年级)的数学有关知识的衔接内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简单地提炼了相关的衔接点的教学策略,试图让更多的教师在中小数学衔接的教学内容方面的处理措施有指导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字: 中学;小学;衔接;数学
        如何让中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保持连续性呢?笔者纵观九年义务教育五至七年级的教科书,浏览小学与初中各阶段的知识点,发现了中小学数学知识息息相关,有些知识点的研习表现出螺旋状攀升态势。于是,笔者整理了五至七年级数学的衔接内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简单提炼了相关的衔接点的教学策略。
        五年级上册第一、三单元花大篇幅介绍了小数的基本运算,其中小数点如何处理是重难点,小数乘、除法还涉及“积不变”、“商不变”性质的应用。小数乘、除法在中学数学学习中仍有着广泛的应用,贯穿联系着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计算基础,是很重要的内容。
        教学策略:善用“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利用旧知迁移,巩固与掌握有关小数乘法的运算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年级上册在第二个单元《位置》中介绍了“正整数数对”的知识。基本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数对的第一个点是横轴坐标,第二个点是纵轴坐标,要教会学生根据给定的数对在简易坐标纸上标出对应的点,或根据点的位置求出相应的数对。
        七年级下册也有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要让学生理解坐标系的含义,且坐标系从小学阶段一个象限(第一象限)为主扩展到四个象限,即有序数对中出现负数,所以教材特地安排在第六到第七章讲解。
        教学策略: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小学有序数对学习的拓展,是“数轴”的发展,是“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成功地实现从一维到二维的过渡。 教师应该充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维,巩固与增强“数”与“形”之间相互灵活转化的能力。
        在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内容被安排在教材的第五单元,讲解了方程思想以及方程的简单用法。要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接受用方程思考问题的方式,能从题目场景中抽象,并用x、y等字母列方程或表示一些定理定律,进行方程等式两侧同加、同减等常见变换,具备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或其他略有难度的方程的基本能力。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和2.1《整式》中,列式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整式的有关概念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七年级上册进一步阐述、剖析了方程产生的背景和思想实质,给出了“用未知数个数、未知数的幂来为方程分类”的方法(如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学生会利用“等式的性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去括号与去分母”等方法去解方程,并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的问题。
        七年级下册教材,在第九章还安排了《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了不等式的相关内容,学生应能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比较不等式与等式在形式、意义上的差别,结合前面学习的方程知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掌握简单不等式求解的方法,并能够从场景中抽象出不等式。
        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接受用x、y等英文字母代表具体数字的思维, 通过练习牢固掌握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还有把具体数值代入代数式或者方程中进行简单的计算。(2)让学生体会到方程相对于算术的简便、容易的特点,并能选择方程作为解决实际问题重要方式,凸显了创设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条件的意义。(3)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学习,联系旧知, 找出新知的异同与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新知识的特点。
        五年级下册的教材《折线图》,涉及折线图的读法等知识,比如横轴、纵轴、图例等,学生要具备“根据折线图了解相关趋势或数量差异”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根据不同的统计内容与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到这里,小学阶段关于统计图的内容已经学完了,学生们要掌握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的基本读法,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能在了解几种图形适用性的基础上做出合适的选择。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在末尾部分入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内容,进一步介绍了统计中关于数据收集和处理的知识,这里尤其要帮助学生理解直方图与条形图在形式、用途等方面的区别,使他们能够读懂或绘制直方图等图表。
        教学策略:
        (1)借用比例关系、圆周对应的弧度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扇形图的原理,同时多利用具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统计与分析数据的能力,要对显性隐形的数据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挖掘。
        六年级下册开篇引入负数,要求掌握负数的含义,比如楼层中的负数,海拔高度中的负数等。数轴的基本知识,负数、正数、整数0在数轴的分布,理解负数含义基础上进行负数的简单运算等也是需要掌握的。
        七年级上册教材伊始就介绍有理数,结合负数掌握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数轴等知识,深入了解有理数引入对数学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教学策略:小学阶段学习的自然数、分数、小数的认识及其运算等知识都是有理数系及其运算的根基,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纵向联系地学数学,能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不可分割的连续性,从而激发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内动力,积极为初中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相信这样也能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我们老师也会教得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①《中小学数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数学杂志社
②《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作者:张贵娇,张黎,《黄冈日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