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2期   作者:刘雯雯 余婷婷
[导读] 有效需求理论是经济学概念,主张经济运行的平衡状态和有效需求对就业的直接影响。
        刘雯雯 余婷婷
        武警工程大学
        [内容摘要]有效需求理论是经济学概念,主张经济运行的平衡状态和有效需求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科研创新能力就是要梳理科研环境和科研知识的相关关系,把握这两方面因素对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从而提出理念层面、观念层面、政策层面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有效需求理论  高校教师  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基本素质能力要求。科研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教师提升个人职业素养的迫切要求。本文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指导,分析科研创新能力在该理论背景下的运作机制,建立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需求模型,分析影响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和效应,以期为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一、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近年来,针对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学术研究较为广泛。在创新能力的内涵研究方面,师保国(2018)分析了教师创新素养的意义和内涵,对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建议。在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李高深(2017)提出创新科研人才培养的12种影响因素;侯浩翔等(2018)分析创新氛围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关系。关于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姚鹏等(2020)认为,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存在关系认识不清、研究方向不实、研究水平较低等问题。陈圣韬等(2019)对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物质保障条件进行了分析。李东等(2015)认为科研激励机制对提升创新能力十分关键。冯永刚等(2017)根据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提出了利用从自组织系统的非线性变化来控制职业倦怠、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发现,基于有效需求理论分析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暂未出现,因此,本文立足跨学科理论机制,以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指导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实现一定突破和革新。
二、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理论是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它属于经济学范畴,主要说明整体供求水平的理论。它认为社会总就业量取决于社会总需求量,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投资不足和消费不足都会导致社会总有效需求的不足,进而产生大量失业的现象。凯恩斯在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有效需求、消除失业现象的需求管理政策。
        有效需求理论虽然是一个经济学理论,然而,正像创新、效率、资源、竞争等经济学名词和概念已经成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大众观念一样,有效需求理论也可与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领域结合,有的放矢地对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建设性和拓展性地创新结合点。
        以有效需求理论为背景分析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区分有效需求理论中核心概念,包括投资、消费、需求和就业。这四个核心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充足的投资和消费能够产生充足的社会有效需求总量,进而支持总就业量的增长。反之,投资和消费的不足会削弱有效需求,导致失业大量产生。其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主要与科研环境、科研内容、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科研效益)几方面存在关系。科研环境和科研内容与有效需求理论中的投资和消费有相似的功能,科研能力作为有效需求,对科研成果(科研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科研环境对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导向性和启示性,它为学术方向、研究路线提供基础保障。科研内容是教师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它随着科研环境的宽松而丰富,随着环境的闭塞而匮乏。科研环境和科研内容直接决定科研能力水平,而是否具有过硬的科研能力这一需求,对科研成果和效益产生联动影响。
图1 有效需求理论与科研创新能力相关概念的对比关系
三、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现状
        科研,自身带有目的性和方法论。然而,对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中发现,科研创新能力弱、自我效能感知低是普遍存在的认知评价。主要体现在:1.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质量和效益都未达到预期水平,未能有效融入实践教学,难以实现学研互补优势;学术前沿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存在不知学术前沿问题,不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情况。2.科研内容。科研内容与自身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囿于跨学科的知识壁垒存在,对研究内容一知半解、难以精深。3.科研态度。存在为了科研而科研、为了评职称而科研的投机态度,缺乏板凳宁做十年冷的定力和精神,缺乏对学科前沿和主流观点的持续关注。4.条件保障。受教学管理、行政职务、科研条件等因素影响,高校教师投入科研的精力、时间难以保证。


四、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
        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需要整合以下内容:第一,理论基础,是阐述科研创新能力能够与有效需求理论顺利结合的关键,也为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挖掘了理论深度。第二,观念认知,是对有效需求理论融入科研创新能力的可行性分析和逻辑性梳理,与科研环境建立与科研知识积累有密切关系。第三,政策支持,为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内化与外化的保障条件,从更高层次准确判断科研活动的宏观导向和关键范畴,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增长与平衡,实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丰富科研成果的目标。
(一)理论基础是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首要前提
        有效需求理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将需求管理的概念和策略通过科学论述加以佐证和阐释,从而经济学的实证分析、统计分析、演绎分析等众多实践课题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科学研究的一般途径昭示,脱离基础原理和科学理论的学术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缺乏可信度和参考价值。只有牢牢依靠相关理论的框架和理念,才能为科研创新引导一条可溯源、可发展的务实道路。
        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投资和消费的不足都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影响就业总量的提升。根据对科研创新能力的综述和分析,我们认为,科研环境具有类似投资的外部效应,科研知识具有类似消费的内因职能,两者存在不确定、非线性的相关关系,均对科研创新能力自身的概念和相关研究对象具有直接影响,决定着科研成果和效益的实现。在分析科研环境、科研知识和两者的相关关系时,应当注意到,围绕在两个主因素周围的子因素,它们对主因素的正向、逆向影响,同时,不能忽略子因素之间从外部渗透内部、从内部反馈到外部的相互作用。此外,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对象种类较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势必影响到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生成问题,他们之间的若存在积极影响高于消极影响的协作模式,将形成良好的科研运行机制循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图二 科研创新能力运行框架图
(二)观念认知是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投资与消费之间的相关关系、投资和消费对有效需求的决定关系是提出需求管理策略的内在机制,而这两种关系的均衡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经济学认知结构和与实践相结合的经济学观念上的。也就是说,认知结构是否稳固和先进、观念层次是否多元和灵活,决定了有效需求理论是否能在各个时期都对经济现象和问题产生深刻影响。
        以有效需求理论为引导,我们认为观念认知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如何认识科研创新能力的生长和发展,如何评价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不足,如何扩展思维僵化的旧局、打破封闭观念的桎梏,都有赖于个人形成了何种观念认知。服务于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观念认知建设需要根据有效需求研究对象的种类来进行。针对学员层面,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态度和学习实践上都能成为其范例,培养他们的创新动机,为其提供专业引导;针对个人层面,应当明确,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有直接积极影响,是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信念,从而有利于打破封闭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也是提高思维活跃度,消除职业倦怠的新的生长点[ 冯永刚,吕霞.教师职业倦怠的自组织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7(02):25-29.];针对教育教学层面,要树立以课题研究最新成果服务教学、学研循环传递的模式观念,而不是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教材带动模式。
(三)政策支持是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力保证
        以有效需求理论为指导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发挥政府对投资和消费的调控职能,通过利率、工资等要素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进行针对性调整,以维护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平衡。可以看出,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投资和消费的效能发挥,并进一步左右有效需求总量的波动曲线。
        在科研领域,政策支持是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力保证。首先,师资培训并非简单的授课或讲座形式,而是建立基于分类模块的培训体系。利用广泛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线上线下融通的教师培训机制,营造开放多元的培训系统,加强与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互动交流。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具有一定难度、高度、广度、深度的科研项目,促进多维度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平台的建立。 这一举措,既能营造术业专攻的科研氛围,也能够转变教师思维模式,提升思维层次,创新学术研究方法。
        其次,条件保障方面。首先,科研激励政策、专业人才团队、软硬件设备体系和科研预算规划是激发科研内在动力、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其次,自上而下地改善高校教师科研、教学、行政时间的科学分配。目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自我支配的,具有较高的独立自主性,其实不然。任职于高校的教师由于受到行政、管理及其他事务的影响,鲜少有连续时间应用于科研任务。创新能力的生成和提升有其内在规律,它通过群化现象,生成外化因素,利用自身知识和认知的融合因素,形成内化能力。这一过程,若没有充足、有效的精力和时间保证,无法形成创新知识,也会缺失科研反思的必要步骤。
作者简介:
刘雯雯,女,博士研究生,武警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改革。
余婷婷,女,硕士,武警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改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