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训练与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 蔡珊珊   
[导读]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能力之一。
        蔡珊珊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茅家岭中心小学 江西 上饶 334000
        摘要: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能力之一。本文主要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探讨小学数学的教学与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训练与提升;策略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能从数学角度看问题,有条例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课堂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个人素养、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关注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在充实学生知
识体系的同时,也将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
步与提高。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
升,习惯进行知识的定式讲授,即便引入创新教学模式,课堂的实质
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状态中,自主获取知识的能
力不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调动他们的探究学习意识,
这样才能加深知识印象。为此,教师便需更加关注施教过程,化解教
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本班真实学情。
        (二)有助于促进生本教学
        重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教师形成生本意识。毕竟,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既十分基础,也具有智育启蒙作用,对孩子思维
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立足于生本教育理念
视阈下,关注分层施教、促进个性化引导,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助
力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升级,使他们具有数学思维,形成自学意识、应
用能力、推理能力等。在构建高效课堂中,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使他们真正地成为数学教学的中心与主体。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数学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他们往往是通过数学训练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

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样,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如教学人教版“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思维,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二)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程时,教学的难点就是学生对于人民币的价值理解以及人民币面值之间的换算,而人民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事物,利用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性去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理解人民币面值之间的换算以及具体事物的价值,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再如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若想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米以及千米,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之中走一走、看一看,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50米、100米以及1000米的赛跑,让学生用自己的脚去丈量校园跑道,从而更加真实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与单位之间的换算,在这种开放的探究活动之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内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抽象意识的训练与培养
        抽象是数学及一切理论科学的共同特点,是理性思维的一种。 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学生们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培养抽象意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不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自觉地把适当的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转化为数学问题。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
   三、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应用观念、
创新能力及推理能力等和谐、全面发展,需要教师摒弃满堂灌式授课
模式,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这便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编制特点,渗透新课改理念,尊重并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使他
们更加喜爱数学,能够领会学科内涵,具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应
用实践等意识。在促进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中,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
方法,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邓玉洪.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年11期
        【2】.孟春霞.新时期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分析【J】.《才智》2019年2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