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市300134
摘要: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疫情下的就业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逐步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而言,大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能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比较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知识资源传授、知识信息配置以及知识框架整合等多方面内容。充分发现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关键词:新冠疫情;就业挑战;核心素养;核心竞争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市场的变化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逐渐意识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能唯成绩论,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核心。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高校应迫切落实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是中国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教育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翻译为关键的能力,最早在1979 年由英国继续教育学院最先提出,其中涵盖了技能、知识和态度三方面[1]。核心素养并非指所有素养。“素养”意指后天努力习得,是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其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改变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五大基本素质。核心素养还要将个体的成功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核心素养应分为三个类别,即互助地使用工具、在社会中的互助行动和自主行动,其目标是构建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技能和素养。欧盟组织将“个体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在2005年把母语交流能力、外语交流能力、数学素养与科技素养、学会学习、社会和公民素养、主动与创新意识、文化意识与表达作为促进终身学习和教育培训改革的核心素养框架。我国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只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对于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涉足并不多。
2.核心素养的研究内容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涵盖三个方面、六个要素、十八个基本要点。
图 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 一)夯实文化基础
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夯实学习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文化软实力事关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做到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以此为出发点,高校学生要拓宽知识储备,夯实文化基础,就是要掌握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运用人类优秀成果,探寻未知真理[2]。培养大学生的核心文化素养,就是要浸润大学生人文底蕴,要以文化人,将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吸取到自身发展中来,培养有良好文化素质、人文修养,有底蕴、有格局,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的当代大学生。
(二)倡导自主发展
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的照本宣科,大学拥有高度的自主性,你的生活与学习由自己安排。同时,学习不在成为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学生有着无限的选择,这一切都由你自己选择。这时,自主性就显得尤其重要。要实现自主发展,在工作岗位发光发亮,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构建舒适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激发潜力,实现自我突破。培养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可以诱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习惯,同时还需增强信息意识[3]。培养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并自觉加强自我管理。
(三)践行社会参与
人在保有高度自主意识的同时还要遵循社会规律,由于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从一出生就与社会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具有社会性,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质就取决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人必须参与社会活动。高校在毕业前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培养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教导学生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属性功能。培养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解决未知问题的实践能力,具体分为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
3.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第一,要坚持以科学的手段贯彻教育理念,在塑造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始终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观念,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将素质教育中的品格和要求贯穿在教育的始终,使学生可以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内容和理念[4]。
第二,要坚持与时俱进,从社会经济发展出发,不断更新教育内涵,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毕业生,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设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精尖学科,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正确把握社会分享表,最大成大发挥教育的前瞻性作用。
第三,要注重教育的传承,将中华优良传统穿插在高校课程中,使得中华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但也要勇敢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以开放的姿态来看待现代教育,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符合我国教育的根本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培养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青年人。
4.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通力合作,就业市场则是对高校毕业大学生的一场大考验,是对毕业生核心素养和核心竞争力的一次大考,因此各高校应在培养塑造大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教育的传承,在培养其独立探索之精神中,获得自身的完满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权跃,于程程,于宁宁,姚琳.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大学教育,2021,{4}(05):16-18.
[2]魏玮.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4}(09):33-36.
[3]蔡雨玲,唐瑜梳,杨溢,杨丽云.疫情背景下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科技视界,2021,{4}(01):108-109.
[4]徐洁,丁晓东.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模式探讨[J].管理观察,2018,{4}(29):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