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质疑能力 提升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余蓉蓉
[导读] 有效的阅读是从提问开始的,通过疑问激发起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就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
       成都市新都区西街小学  余蓉蓉   
        摘要:有效的阅读是从提问开始的,通过疑问激发起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就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授之学生以“渔”,让学生掌握质疑方法,同时,从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性,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形成质疑能力的学生才能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进而能够终身学习。
        关键词:质疑能力;阅读能力;思维水平
        质疑”是指善于提出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宋人陆九渊有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这样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小学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运用能力,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和辩证能力的培养。
        我观察分析近年的阅读试题,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主观性试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考生言之有理,有思维和见解均可,这实际上就是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思维的发挥。可以说,质疑能力成为衡量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多数学生不善于积极主动地动脑筋质疑,往往是等待老师来提问。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生不善于质疑,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老师不能协调好教师和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原因,即使是让学生自读,老师也常常有布置“任务”,帮助阅读理解,这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由于怕说错了被人取笑,而不敢提出心中的疑问,从而学习的积极性被逐渐销磨,处于课堂边缘化的尴尬处境。课堂上出现的是几个好学生撑场面、众多学生当陪客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年级越高越明显。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想自惊奇和疑问始。”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有所收获,就得先有疑问,通过疑问激发深一层的阅读和思考,那么学生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教师必须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范本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质疑和解疑,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一、授之于渔,掌握质疑方法
(一)阅读初始,质疑课题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阅读开端,是启动思维的窗口。通过对课题的理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因而引导学生学会在课题处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对学生掌握文章脉络、主题以及表达方法都有帮助。在理解题目的教学环节中,运用自我提问、自我引导的思维策略,通过初学领悟策略、尝试中找诀窍、迁移达到熟练几个环节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
        要想提出问题就要掌握提问的诀窍,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质疑,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课题质疑的支架。
        题眼是文章中心所在,不会定题眼,不会看题眼,就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质疑就能够抓住文章的主旨。质疑首先从简单的问题引入,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使学生不会觉得没得说,通过学生回答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句式进行提问,再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的特点, 帮助学生掌握课题中的重点词语并达到能重点词语进行质疑。
        (二)初读质疑,激发兴趣
        初读课文时,由于是首次接触,学生必然会发现并提出许多疑难问题,这时教师要有意安排学生质疑,一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思,边读边划;二是可以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案,将学生之“疑”有机而和谐地纳入到阅读教学中去,以疑导学,以疑促学,使学生以主人的心态,积极投身于学习过程之中。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这样做:每一篇文章给以充分的预习时间,预习作业的其中一项就是质疑,包括划出不认识的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标上小问号。一些小问题可以通过工具书或同学间的交流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先自行深入阅读感悟,还是不明白,就做出标记,以便老师讲解时能够有针对性的听讲。久而久之,学生有了初读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听讲的状态会提升很多,对学习语文阅读课文也就更加有兴趣了。
        (三)深读质疑,引导感悟
        1.抓住课文重点段进行质疑
        对课文重难点的质疑,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利于教师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以五上教材《父爱之舟》中读懂“新滋味”的分析为例。对于课文场景中描绘的父亲的爱,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在体会作者当时的“心酸”以及“人生道路上的新滋味”具有一定的困难。学生提出问题:父亲替小冠中铺好床回家时,为什么小冠中偷偷哭了?为什么说是“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第二、三个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反复阅读课文中卖茧买枇杷给“我”吃、雨雪天送“我”上学及凑钱、摇船、缝补棉被等具体场景的描写,感受父爱,引导学生理解“我”对父亲的心疼和自责,再进一步理解到“新滋味”也是“我”逐渐成熟的标志。经过引导,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了质疑、解疑的乐趣。


        2.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读到课文的重难语句处、行文的精妙处、布局的匠心处,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没有发现问题,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        引导学生质疑,把学生的读引向纵深,使学生把书读得更明白,把文品悟得更深入。
        如四上《麻雀》一文中表现老麻雀无畏的词语和语句,以及一再写它“害怕”的细节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句子进行质疑,进而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老麻雀的无畏是来自于对孩子的爱,理解老麻雀的可敬和勇敢。
3.抓住情节空白处进行质疑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开头、中间过程或结尾处都留有引发学生想象的空白,这也是训练学生质疑能力感悟文章主旨的平台。同样是五上教材《父爱之舟》,教学中,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父亲在“我”吃完粽子后,为什么还会觉得“我”太委屈?围绕这一质疑,再次进入文本所构建的“逛庙会”的场景中,学生自然会产生大量的想象补充,再顺势引导,补白父亲当时的心理描写。想象补充和心理补充两部分相互映衬,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没有让儿子吃上一顿好的而感到自责、愧疚,从此处凸显浓浓的父爱。特别是对父亲心理描写的补白,让学生在感受到深深父爱的同时,质疑能力、解疑能力和想象能力再次得到了训练。
        空白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生长点,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点,也是激发想象能力的闪光点,更是理解文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所在。
        二、发展思维,形成质疑能力
        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非常重要。提高思维水平,主要是提高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的水平。
        具体思维,是指就具体问题进行思维。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蝙蝠和雷达》,以旁批的方式罗列了一名同学阅读时提出的问题:“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是针对这篇课文的题目进行具体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具体思维,实际是为了克服在阅读中容易出现脱离阅读内容,进行抽象推断的现象。
        整体思维,是指从全局着眼进行思维。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白鹭》,“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的理解,就不能只是从开篇的赞叹和结尾的呼应来浅谈辄止,而应当从第2到第5自然段勾勒的白鹭的精巧外形和第6到第10自然段描绘的白鹭富有意味的生活画面中去思考,才能理解全文的主题。整体思维,有助于学生克服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现象。
        联系思维,是指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进行思维。例如在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中,由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所产生的阅读质疑:“为什么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的理解,就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二战”的资料,深入了解战争的性质,才能理解文中的环境描写,继而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让学生学会联系思维,是为了克服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多角度思维,是指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认为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这个问题的结论是开放的,认为重建可以,认为保留原状也成立。但是否重建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支持观点的理由。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思维的狭隘性。
        如果能够从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性,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拓展质疑,产生阅读动力
        1.读后质疑,加深对文章的整体感悟
        通过读前质疑、读中质疑,学生对课文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对文章不一定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这就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作深层次的质疑。学后质疑会使学生提高对课文、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认识。如在教学《父爱之舟》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后来有没有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不光对父亲的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感受到“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并且由此点明题目,揭示出文章主旨。
        课后质疑的方法与途径也很多,只要学生对文章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有自己的体会,都可以大胆地提出质疑。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思考空间,而且能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思考能力。
        2.拓展质疑,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一篇课文学完了,并不是质疑也就此结束了。安排拓展质疑是将课内知识、技能引向课外的大好时机。因为学生读书之疑,有的并不是本篇课文所能解决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篇目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或是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广阔的领域。如学习完《鲸》这篇课文,其中关于鲸的睡觉方式的描述,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鲸为什么要这样睡觉呢?这个问题就有思考的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弄懂鲸这样睡觉的深层意义,引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妨在质疑中引领学生向阅读更深处漫溯,促学生“生”疑、“敢”疑,“会”疑,“善”疑,主动、大胆地解疑,刨根问底、溯流寻源、探究发现,获得知识、领悟方法,提升能力、生长智慧,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