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域地名之初探------语文与史地的交集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2期   作者:罗猛
[导读] 汉语的根,在《说文解字》和《尔雅》,许雅之学是国学的基石;汉文化集于《十三经:注疏》;汉字的魅力源于古文中的石鼓文,秦篆,根深叶茂。
        罗猛
        贵州省龙里县第三中学  贵州 黔南 551200
        摘要:汉语的根,在《说文解字》和《尔雅》,许雅之学是国学的基石;汉文化集于《十三经:注疏》;汉字的魅力源于古文中的石鼓文,秦篆,根深叶茂。本文就今贵州地域内一些历史地名的命名,探究“春秋笔法”在重大历史事件后地域名称之更改上的妙用。
        中心词:许雅之学、石鼓文、秦篆、十三经注疏、春秋笔法、秦那斯坦。
        地名是历史的缩写,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地域在民间和官方有不同的称谓。中国:居中之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周边皆为四夷,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希腊人以为地中海是世界的中心,东方叫亚细亚;古波斯语称中国为秦那斯坦,斯坦:什么地方,什么区域;中国北方民间称俄罗斯人为“老毛子”,俄罗斯民间则称中国人为契丹人;日本称中国为日暮之国,自己则认为是日本之国,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回到东方……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隶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主要有:河东宋氏,河西安氏,思南、思州田氏,播州杨氏。贵州之名称此地域最早见于史:敇书;敇书: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敇书中有:“维尔贵州,远在要荒”宋宣和元年(1119)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成为行政区域名称。但当时贵州“仅限于贵阳一带,明永乐十一年设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省,以贵州为省名。
        民间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情,身无三分银“是对古代贵州的写照。
        贵阳:太阳出来晚,或出现的天数很少,太阳珍贵;又说,贵阳是因男人很少,以阳为贵。中国古代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贵阳因城区在贵山之南而得名。多数人认为贵山就是今之黔灵山。
        凯里:系苗语音译,译为“木佬人的田”。今凯里这地域最早的居民是来自广西的一帮猎人,自称“木佬”,后“达多(汉人)“也来此地,“者莫”也迁于此。者莫把原来的木佬人称为“达卡”,现在的“凯”由卡变音而来,凯里就是卡里,木佬人的田。加之明代此区域的州府治所由镇远移至凯里,凯里便出名了。
        都匀:原名都云,因城东一公里处有都云洞而得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平羌将军何福平都云苗民起义定后,上奏朝廷认为:“云之为物,变幻莫测“,应将”云“改为”匀“,均匀之意。朝廷准奏下诏:都云从此改为都匀。


        兴义:作为地名,源于兴义府。嘉庆二年(1797),清廷镇压了南笼布依族,王囊仙起义后,太上皇乾隆帝写了一首诗《南笼围攻志事诗》,其中有“更与赐府名,兴义兴额茂“。于是朝廷改南笼府为兴义府,以示彰善之风。嘉庆三年,域内黄草坝建县,朝廷采纳了云贵总督鄂辉的建议,将黄草坝新设之县取名为兴义县,兴者兴起,兴盛也;义者,正义,君臣之义,礼义。
        安顺:元宪宗七年(1257),以普里,普东地置普定万户,不久改为普定府。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十月升普定府为普定路。元行政区划:行省下为路府州县,县之下为乡亭里正。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普定路辖普定县,安顺州,达安州,宏州,习安州。以张番张氏地(今西秀旧州)置安顺州,为张氏所领袭。这是安顺得名之始,隶云南行省。安顺为平安顺遂之意。
        毕节:这地名有两种说法,1:明朝万历年间,毕节城垣是在大年三十完工的,毕:完毕,竣工;节:指大年三十。2:毕节这地域过去是夜郎古国故地,彝族居多。“毕节“在彝语里是”老虎“之意,老虎是彝族的图腾,彝族崇拜图腾,黑虎,很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枝花“的俗语。彝族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就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就是母虎。彝人去世后,通行火葬,认为遗体火化后便可以返祖为虎,这也许是彝族人崇尚火,过火把节的原因吧!
        铜仁:贵州东北武陵腹地,古人云:“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二字由来已久,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故名曰铜仁。三尊铜人者为儒,道,释,即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域地便被朝廷置为铜人大小江长官司。为何将人改为仁?因为仁由一人和两横组成,一横指大地,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美德。这也许是古人将铜人改为铜仁的缘故。
        遵义:“遵义”最早出现在尚书,“无偏无颇,遵王之义”。地域名词遵义古为梁州之城,又名播州。贞观十三年,将隋代之朗州改为播州,领辖今黔北。贞观十六年将播州所领之罗蒙县改为遵义县,乃作地名之始。播州从唐末到明末约725年间,为杨氏土司世袭统治。明万历二十八年,平播杨应龙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始改土归流,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前者隶四川行省,后者隶贵州布政司。雍正五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为贵州省。
        上文为贵州地域内一些地名得名来历之初探。本文作者才疏学浅,只为抛砖引玉,偏颇之处乞大方之家不吝斧正,以期贵州名释日臻完善为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