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性化的语文实践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2期   作者:陈进进
[导读] 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语文,肩负着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陈进进
        漳州市玉兰学校    
        【摘要】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语文,肩负着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热爱,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摘自《语文课程标准》)的重任。这就要求语文课程的实施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在实施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尊重人性的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打下基础。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语文实践,也责无旁贷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主动、健康发展。要把语文实践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人性化。
        【关键词】人性化   语文实践  学生发展
        一、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人性化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表现欲望,尊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及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语文的角度来说,人性化的概念延伸就是要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性化的思维,是当前普遍认同的教育思想。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性质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就进行有效的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阶段性要求,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等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中积累知识,掌握语言文字的实用技巧,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当前语文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的滞后。
        受教育体制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教会孩子识字、读书,分析课文,提炼中心思想,背书抄写,模仿作文等等。教师仍然把自己当做课堂教学的主角,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者,对学生长远发展缺乏考虑,没有顾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没有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内在规律的领悟。
        2.教学方法的陈旧。
        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以讲授式完成。教师将语文教学目的仅定位于应付考试,于是课堂中不断机械地分析课文,不断地把一些并不重要的知识统统塞进学生的脑袋中,然后使用各种手段逼迫学生机械抄写,强记硬背,以达到教师想要的教学目的。
        3.学习方式的单一。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被动接受,强化记忆为主,没有情感的体验,没有自主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没有自己思考、体验和质疑的机会。
        三、人性化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
        1.语文实践要激发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具有丰富的情感。

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不但要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而且还需不断地接受由人类用情感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人文性内容的熏陶和感染。在这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激起自身的情感体验: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把学生自身的情感与语文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
        在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情感投入和情感体验是非常必要的。有了情感的催化,学生就会更主动地实践,更主动地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教师在语文实践中注重了人的情感的渗透,遵循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语文实践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统的语文实践,往往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们纷纷行动,按老师指定的方向,指定的形式统一进行。课堂上看似热闹,实际上极大地摧残和压抑了学生的灵性。思维活跃的学生,实践出的结果也须与老师理想的结果尽量一致,稍有偏差的便视为异类,这就造成了有一位学生在回答“冰雪融化了是什么的?”的问题时,答出了“春天”没答出“水”而被老师斥责的悲剧。思维不活跃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圈定的范围里实践,至于他们有没有进行实践,教师不得而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人的先天或后天的诸多生理、社会因素,造成了人在智力和非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但在接受教育的权利上又是平等的。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时要注意这种差异和平等的协调。教师设计语文实践,要考虑到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又都能尽其所长,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
        3.语文实践要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育,学生的成功往往是建立在同伴的失败之上的,别人考差了,自己就好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心理:希望别人失败。而且这种病态的心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基本的责任。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尊重人发展人的首要任务。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语文,多组织合作研究式的语文实践势在必行。合作研究式的语文实践可以让学生在通过与他人的合作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存在,体验自己在合作中的责任,品尝通过合作而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并使学生初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融入“大协作式”的现代社会。
        合作研究式的语文实践在研究组合上应充分尊重学生间自愿的选择,只有情感、兴趣的相投,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进行合作研究式的实践。其次,实践应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四、结论
        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自信与自尊,考虑每一位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表现欲望,尊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及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人性化”的语文实践,学生才会主动、自信、持久地去热爱、学习祖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3.《走进语文新阅读》,李跃平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我即语文》,陈日亮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