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妍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外国语学校 317200
摘要:初中语文期末检测试题旨在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检测,其结果可以为教师制定新学期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等提供依据,也便于学生查漏补缺。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期末检测题,对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期末检测命题改革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期末检测;命题分析
初中语文期末检测试题应该能够使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发挥期末试题的激励评价功能。初中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是期末检测命题改革却显得有些滞后。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检测命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重视考查情境的设置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为此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我们特别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方面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绪情感,另一方面也通过情境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来,帮助他们理解语文教学内容、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期末考试题对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在期末试题命题方面也要重视情境的创设。
“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设置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考察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也是《2019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中对于语文综合性和实践性方面提出的要求,这实际上要求命题要取缔虚假的情境,所有的命题都成为了孩子能力提升的桥梁,所有的命题都成为了引导孩子思考生活的窗口。因此,在语文命题中,非文学类作品《午睡是个技术活,你睡对了吗》以图表题的形式让学生结合文本中的相应内容,对某校午休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说明。这道题实际上在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阅读图表,从图表中获取重要信息,做出理解和判断,并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考察学生应用形文体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这道题以学生生活中的午睡作为材料,是一个及具真实感的情境,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考能依据文本的实际功能而展开,更容易形成真实的阅读目的,更好的保证考察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的解读当中去和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碰撞,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语文期末测试题命题时,我们也要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如,在“古诗文阅读”题中出现以下题目:
送李侍郎赴常州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1.首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从第一道题我们发现,命题者并没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而是直接让学生说一说首句的写景作用,并进行简要分析。命题者很主观地把自己对首句的写景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强加给了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于这首诗来讲,学生并不一定会选择对首句进行解读和分析。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尝试着用下面的提问方式: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其在整首诗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请进行简要分析。这两道试题都是命题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提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而思维的发展就源于会提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也特别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是在试题当中却并没有体现出来。比如命题者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你从整首诗的首句发现了什么?你认为他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提出诗句存在的问题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命题方式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关注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化评价
教学检测的目的不单单是追求学生的分数,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如在现代文阅读命题过程中命题的重点不在于得出某个结论,而在于学生得出这个结论的思考过程,老师在命题过程中应为不同阅读能力、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留足空间,实现阅读题目由“浅”入“深”的过程,让阅读题目不仅体现阅读的广度,更体现阅读的深度。如我县试卷中的第8题:“在阅读全文后,小文和小涵就作者情感变化中两次“悻悻”原因展开了讨论,根据你的理解完成对话(3分)
小文:我认为两处“悻悻”反映了作者对枣树的感情变化。
小涵:是的, ▲
小文:第⑥段“不再悻悻”,是因为作者通过读《诗经.蒹葭》,联想到民歌所创造的情境,明白石崖上的枣树因距离而给人带来了美感或“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和美学的情景”。”这道题目,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走进文章,真正打开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展分析、评价与探究等高阶思维能力。
对于语文命题,我会不断学习、规范与创新,努力还原学生的生活情境,真实考察学生能力,真正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生活,摆正阅读姿态,提高综合素养……让命题不再是单纯的“选拔”与“考察”,而逐步成为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