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班级文化 优化班级管理——以湖北省某高中为例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2期   作者:纪娅妮 陈小兰
[导读] 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打造特色班级文化,不仅能优化班级管理,而且能将“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贯穿于学生学校生活的始终。
        纪娅妮 陈小兰
        湖北省黄石市第一中学435000
        摘要: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打造特色班级文化,不仅能优化班级管理,而且能将“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贯穿于学生学校生活的始终。本文以湖北省某高中为例,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来探讨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以期形成班级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班级文化 建设 班级管理 班主任 专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育达到好的预期效果,就必须创造一个好的教育人的环境”。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样式,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载体,班级文化是班级存在的灵魂,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大辞典》(顾明远,2003)将“班级文化”定义为“可以简称为群体文化,班级文化应该是班级群体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态度的综合体。”林冬桂(2000)指出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具有规范功能、陶冶功能、审美功能、同化功能,引导学生的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达成一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和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专业能力的体现,如何塑造班级文化,打造特色班级文化,进而优化班级管理,是我们亟需探讨的课题。
        胡欢平、占跃华(2008)认为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活动文化四个方面,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对班级管理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以湖北省某高中为例,来探讨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
        一、打造班级物质文化,重视文化导向作用
        物质保障是班级文化的基础,这些物质保障包括教室的基础设施,比如国旗、桌椅、黑板、宣传栏、名人名言、标语牌、校训、班训、卫生工具等。湖北某中学于2017年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21年蝉联“全国文明校园”,该校重视各班物质文化建设,如国旗悬挂在前方黑板的正中间,“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时代楷模”“志愿者精神”等宣传标语设专栏位于黑板右侧最上方,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班级物质文化进行引领示范作用。
        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性,班级物质文化直观体现了班级的整体风貌,反映了班级成员的认知水平以及对班级各种活动的态度倾向,合理利用班级文化的导向性,可对班级成员起到朋辈评价、行为规范、榜样引领的作用。
        二、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凝聚师生集体力量
        胡欢平(2008)认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是班级精神文化,其外延涵盖班级成员的目标追求、沟通交流、团结程度、师生关系、班风班貌等。钟启泉(2001)在《班级管理论》中提出“新型班级管理的系统,就是着眼于如何使班级中的学生精神健康地生活。”学生的精神是愉快的,学生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充满自信,有合作意识,敢于担当,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①
        湖北某中学是市重点学校,生源与省重点相比明显逊色,学情上呈现“三差一低”的特点——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差,学习积极性低。大部分寄宿制学生来自周边郊区,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其家校合作意识较为薄弱。而高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飞速发展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状态的影响,产生焦虑、自卑、消极、躁动不安等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因此,建设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需要班主任有耐心、爱心、恒心,精心打造班级精神文化。


        高二(2)班秉承“诚实,团结,拼搏,进取”的班风,班主任通过与学生谈心,让每一个学生确立一个近期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努力实现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高二(3)班重视班级仪容仪表,将“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作为班级行为准则,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高二(4)班学生在教师节时自发给老师制作贺卡,并编写带有学科特点的祝福语,将所学知识融入对科任老师的感谢中,营造了尊师重道的氛围,密切了师生交流。高二(13)班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客观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心,解开学生心结,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的规范和公德意识,鼓励学生追求更加优秀的自我。
        三、 建立班级制度文化,聚焦学生养成教育
        班级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指学校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的,为了促进目标达成的一系列规范和班级为了自身管理协商制定的具体规则。主要有学校制定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内部的各项细则等。(胡欢平,2008)前者包括《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值周制度、寝室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后者指各班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制定的规则,如班规班纪、班干部管理制度等。
        陈丽艳(2021)认为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班级制度的设计涵盖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仪容仪表、学习习惯、卫生值日、手机管理等具体的班级生活细节,设计班级制度应是适用于全体学生的顶层设计,也应是“以人为本”的动态性的制度体系,班级制度文化应是系统性、整体性与动态性、发展性的统一。
        
        四、 丰富班级活动文化,引领学生多元发展
        胡欢平(2008)将“班级活动文化”定义为“班级参与学校活动或者自行组织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及精神面貌,活动包括知识竞赛、体育竞技、文艺表演、辩论赛等”。冀丽(2007)认为班级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专长。因此依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能有效塑造班级文化,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谢维和(2000)认为在班级活动中,应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性。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开展丰富班级活动,让所有的学生平等参与,允许不完美,允许犯错误,才真正形成一种民主、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综上所述,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本班工作实际,积极打造班级文化,方能更好地促进班级管理。班级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生动活泼、芳香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能愉悦师生心情,能激励学生的斗志,能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学习与生活中。因此教师应重视和利用班级文化的导向性、规范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培养集体的方法[M].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2.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教育导刊,2000(11):11-14.
4.胡欢平,占跃华.论班级文化的构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5.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