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山东省 新泰市特殊教育学校 271200
【摘 要】 随园融合交往是学龄前听障儿童康复回归主流社会的最佳有效途径,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康复观指导下,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学龄前听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教育干预手段,既要满足学龄前听障儿童一般身心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其特殊需求,一定能够促进学龄前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交往能力的提升,同时促进其全面康复、均衡发展。
【关键词】 学龄前听障儿童;随园融合交往;实施策略
1 正确认识学龄前听障儿童随园融合交往的意义
学龄前听障儿童随园融合交往是指学龄前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健听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其核心是打破隔离式特殊教育的封闭状态,使学龄前听障儿童尽可能在最少受限制的普通幼儿园中与健听儿童一起游戏、学习和生活,获得认同感及归属感,享有平等而优质的受教育权。当前推进随园融合不仅要解决学龄前听障儿童的安置问题,更要考虑如何让学龄前听障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只有满足学龄前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特殊需求,才能保证他们在普通幼儿园拥有更好地发展空间,真正享有公平而优质的随园保教。
2 随园融合交往对学龄前听障儿童的发展促进作用
学龄前听障儿童听力受损,社会交往能力欠缺,社会常识缺乏,伙伴交往范围较为狭窄,参加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规则意识与集体观念,社会适应能力弱于健听儿童,通过随园融合交往相关措施便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融合交往环境中,他们的早期教育经验与健听儿童无异,所以他们能够拥有与健听儿童相同的社会技能,尤其是在各种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学龄前听障儿童在融合交往环境中能够通过模仿学到更多的技能,拥有更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同时,随园融合交往的另一个突出优势是让学龄前听障儿童的语言更丰富、更自然、更流畅。普通班级对学龄前听障儿童而言听觉信息量大,他们接触到的语汇更丰富,融合交往环境中学龄前听障儿童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直接模仿,直接从同伴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从不同的伙伴那里学到各种表达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加快语言学习的步伐,增强沟通交流发展欲望,进一步增大了词汇量和语句信息。
3 康复机构在学龄前听障儿童随园融合交往中的实施策略
康复机构要培养学龄前听障儿童良好的听觉和语言能力,让其提前适应普通教育。首先是听能方面,康复机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聆听意识,使学龄前听障儿童具备较好的听觉理解能力,能够与他人简单沟通和交流。因此,平时需要注重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训练,培养跨听能力,能够让他们在嘈杂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听取能力作铺垫。其次是语言方面,需要能够借助语言环境等其它信息,进行一般日常交往,使学龄前听障儿童具备一定语言对话交流能力。在康复机构或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均可以利用客人来访、参加社会融合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孩子创造语言练习的机会。
4 幼儿园在学龄前听障儿童随园融合交往中的实施策略
4.1确定适宜的随园融合交往模式。
4.1.1半日随园融合交往模式。学龄前听障儿童上午(下午)在康复机构进行个别化训练、言语矫治等,下午(上午)到幼儿园参加随园融合交往教育活动。其基本条件要求:学龄前听障儿童康复效果较好,习得语言进步较快,有很强的自主交流欲望,能够与老师同学进行无障碍交流。幼儿园老师与康复机构教师多联系沟通,将学龄前听障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反馈给康复机构,共同制定针对性的个别化融合方案,实现双方无缝衔接教育。
4.1.2全日随园融合交往模式。学龄前听障儿童全天在幼儿园参加随园融合交往教育活动。其基本条件要求:已经完成康复机构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学业,并且通过康复评估,符合回归主流社会生活基本标准。
康复机构老师可以定期给学龄前听障儿童进行言语矫治,或者到家庭、普通幼儿园跟踪随访,解决个体性相关问题或者进行针对性服务。
4.1.3定期随园融合交往模式。学龄前听障儿童在康复机构进行系统性规范化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期间,每周安排1-2个上午或下午,康复机构组织学龄前听障儿童到定点幼儿园进行半日随园保教融合教育活动。其基本条件要求:已做好了随园保教融合教育前的准备,对普通幼儿园无陌生恐惧感;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并能够完成指令性语言或动作;康复机构了解幼儿园班级、课程、月周日活动计划内容;康复机构老师要一起参与到幼儿园的随园保教融合活动中,一方面配合普幼老师开展活动,一方面要做好学龄前听障儿童课程学习的观察工作。
5 家长在学龄前听障儿童随园融合交往中的实施策略
5.1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日常听能管理。
有效的听能管理能够为学龄前听障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听觉和声学环境,保障孩子在普通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基础条件。
5.1.1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孩子的助听设备。及时清洗耳模、除掉耳管内的附着物,干燥助听设备,保障电池电量充足(同时准备好备用电池),防止电池仓内的电池触点生锈等等。
5.1.2上学前观察评估助听效果。对助听设备监听一下,以保证助听设备的音质和音量正常。原则上建议用双耳监听,具体步骤如下:戴上监听耳机,将监听耳机与耳模传声孔连接,打开助听设备转至无啸叫状态;近距离再监听,将助听设备麦克风对着嘴唇约一拳左右,在安静环境下发林氏六音(m,u,a,i,sh,s);远距离监听,将助听设备麦克风对着嘴唇拉长至监听耳机导管长度的顶端,在安静环境下发林氏六音;关闭助听设备与监听耳机分离,轻轻放下监听耳机。如果助听设备听起来干净无明显杂音或者闷声,则为正常。
5.2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融合交往表现。
在康复机构时,康复老师一般会主动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情况;但进入普通幼儿园后,家长则需要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够了解孩子的融合交往表现情况。
5.2.1了解孩子在园适应交流情况。普通幼儿园的环境与康复机构不一样,存在聆听环境比较嘈杂,他人说话语速比较快、音量比较小,不会主动重复,一对一交流机会比较少等相关问题。家长应该多注重了解培养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及沟通交流技能。了解孩子是否以听为主,还是需要大量的视觉触觉参与;观察孩子是否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谈,是否主动参与对话而不是一个旁听者;关注孩子是否能够主动表达总结的需求,如果没有听清楚时可以要求对方重复或者说明自己的需求;观察孩子遭到误解时,能否使用语言给予解释,而不是默默承受等等。
5.2.2了解孩子在园生活学习情况。一方面家长可以与班级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课堂的学习质量,是否能够专心听讲,是否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回答,能否理解临时讲授的内容等等;另一方面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以友好聊天问询孩子在园情况,如今天开心吗?你喜欢哪门课程?有什么有趣的知识?等等,让孩子自然而然参与对话中,家长要耐心聆听,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并在需要时做孩子的引导者,帮助其排忧解难,这样家长就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
综上所述,学龄前听障儿童随园融合交往是学龄前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生活的最佳有效途径,康复机构、普通幼儿园及学龄前听障儿童家庭要加强合作沟通,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康复观指导下,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学龄前听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各种干预手段,既要满足学龄前听障儿童一般身心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其个别化的特殊需求,通过不断锻炼提升学龄前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交往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学龄前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和均衡发展,早日回归主流社会生活,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奕.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2】周念丽.方俊明.医教结合背景下随园保教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7):38-41.
【3】胡向阳.学龄前听障儿童全面康复【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